药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课程学习网 >> 专升本 >> 药学 >> 正文
  • 生理学(人卫九版)
  • 各专业专升本《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PHYSIOLOGY

    专业:临床、护理、助产、影像、口腔、药学、康复、预防专升本

    课程:生理学                        面授学时数:32学时

    选用教材: 《生理学》, 人卫版,主编:王庭槐、朱大年等

    一、课程说明

    1.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后续的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专业课等学科的学习及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为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学习生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人体功能。在教学中应注意贯彻“少而精”原则,适当联系临床实践,采用讲授、自学等形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自学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形态学与机能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注意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分工、衔接和配合,防止知识点的遗漏。处理好本课程与选修课程、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既要避免讲授内容的重复,又要保证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2.讲课内容与学时分配  按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和护理学等专升本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本学科理论课面授学时数为32学时。各章的学时分配如下:

    章节

    主要内容

    学时数

    第一章

    绪论

    1学时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7学时

    第三章

    血液

    自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8学时

    第五章

    呼吸

    自学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自学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自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4学时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8学时

    第十章

    内分泌

    4学时

    第十一章

    生殖

    自学

    合计


    32学时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熟悉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与体内的控制系统。

    教学内容:

    一、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了解生理学内容、任务、研究的三个水平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二、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掌握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三、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熟悉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掌握反射弧、旁分泌和神经分泌的概念。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掌握正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熟悉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掌握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生物电的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熟悉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引起和收缩机制,熟悉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了解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教学内容: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掌握载体、通道和离子泵的概念。

    二、细胞的信号转导

    1.熟悉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

    2.熟悉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了解N-ACh门控通道的分子结构,了解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三、细胞的电活动

    1.掌握可兴奋细胞、兴奋、兴奋性的概念。

    2.掌握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特征和产生原理,掌握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的概念,掌握平衡电位和“全或无”现象的概念,掌握电压门控钠通道和钾通道的特性、性状及其在生物电产生中所起的作用,了解膜片钳实验的基本原理。熟悉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3.掌握阈电位的概念及其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熟悉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强度、阈刺激、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的概念)。

    4.掌握局部电位及其特征。

    5.了解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


    四、肌细胞的收缩

     1.掌握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了解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3.熟悉肌丝的分子组成、肌丝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熟悉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和钙离子在收缩舒张过程中的作用。

    4.熟悉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时作功能力或其力学表现的影响。了解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单收缩和复合收缩。

     5.了解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第三章  血液(自学)

    目的要求: 熟悉血液的组成及其特性。掌握血液有形成分的功能、血细胞生成的调节。掌握生理止血的机制。熟悉血型与输血原则。

    教学内容:

    一、血液生理概述

     1.了解血液的功能和基本组成。

    2.熟悉血细胞比容、血量的概念,了解血浆蛋白的分类、功能及其正常值。

    3.熟悉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了解血液的比重和粘度,掌握血液的pH

    二、血细胞生理

    1.了解造血过程及其调节。

    2.掌握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和功能,掌握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了解红细胞膜的通透性。掌握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了解红细胞的破坏场所。

    3.掌握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了解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了解白细胞的生成、调节和破坏。

    4.掌握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了解血小板的生成、调节和破坏。

      三、生理性止血

    1.掌握生理止血的概念和过程。

    2.掌握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3.掌握血液凝固的概念、血浆与血清的区别。掌握凝血因子的概念,了解其种类与生化特性。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了解血液凝固的过程。熟悉体内的抗凝系统中的主要抗凝物质及其抗凝机制。

    4.熟悉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概念,了解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和激活物、抑制物的作用。

      四、血型和输血原则

    1.掌握血型的概念。

    2.熟悉ABO血型系统的分型、检测,了解ABO血型的发生与分布。掌握Rh血型的分型与临床意义。

    3.熟悉输血的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掌握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原理,心输出量的调节和影响因素。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熟悉心肌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与血流动力学的概念。掌握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掌握组织液的生成及其与水肿的发生的关系。熟悉微循环的组成及其作用。掌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教学内容: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1.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

       2.掌握心脏泵血的过程及心室内压力、容积和瓣膜活动的变化。了解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

       3.了解心音的形成及其临床意义

       4.熟悉衡量心泵功能的指标。

       5.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即心脏泵功能的调节(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调节,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6.了解心泵功能的储备。

      二、心脏的电生理学和生理特性

       1.掌握工作细胞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掌握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跨膜电位、膜离子通道的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的形成机制)。

         2.熟悉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心室肌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特点和意义。熟悉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的概念、产生机制。熟悉自动节律性的概念。熟悉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异位心律的概念,了解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方式。熟悉影响自律性的因素。了解心脏内兴奋传导的过程。熟悉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特点、意义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熟悉心肌的收缩性及其特点。

    3.了解心电图各波的生理意义和产生原理。

      三、血管生理

       1.了解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和容量血管的概念。

    2.了解血流量、血流阻力的概念。了解血液粘滞度对血流阻力的影响,掌握血管口径对血流阻力的影响。掌握血压的概念。

    3.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掌握外周阻力、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的概念。掌握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了解动脉脉搏波形与传播。

    4.掌握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了解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掌握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5.熟悉微循环的概念。了解微循环的结构、血流通路及功能。熟悉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了解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

    6.熟悉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7.了解淋巴液的生成与意义。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掌握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机制。掌握支配大部分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作用、递质及血管上的受体。了解舒血管神经纤维及其作用。

    2.了解心血管中枢。

    3.掌握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感受器、反射效应和生理意义)。熟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掌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了解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等体液因素对循环系统功能的影响。

    5.了解局部血流调节和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五、器官循环

       1.熟悉冠脉循环的特点和影响冠脉血流量的因素。

    2.了解肺循环、脑循环的特点及其调节。

    第五章  呼吸(自学)

    目的要求: 掌握肺通气的原理及其衡量指标。了解呼吸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熟悉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了解呼吸节律的产生和维持。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

      教学内容:

      一、肺通气

    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

    2.掌握肺通气的动力(原动力、直接动力)。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型式。了解呼吸运动时肺内压、胸内压的变化。掌握胸内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掌握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顺应性的概念;了解肺的静态顺应性曲线和比顺应性的概念。掌握肺弹性阻力的来源。了解表面张力的概念,掌握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主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了解非弹性阻力的概念和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了解呼吸功的概念。

    3.掌握肺活量、用力呼气量的概念和意义。熟悉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机能残气量、残气量、用力肺活量、肺总量的概念。熟悉每分通气量、无效腔的概念,掌握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其与肺通气效率的关系。

    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1.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影响气体扩散速率的因素。了解气体分压和溶解气体张力的概念。了解肺泡、血液和组织中气体的分压值。

    2.了解肺部气体交换和组织部位气体交换的过程。掌握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概念及其意义。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熟悉氧气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氧容量、氧含量和氧饱和度的概念。了解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2.熟悉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了解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了解呼吸中枢的概念,各级呼吸中枢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和地位(延髓基本呼吸中枢、脑桥上部的PBKF核群)。了解呼吸基本节律的形成。

    2.了解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掌握化学感受器的概念、分布及适宜刺激。掌握动脉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自学)

    目的要求: 掌握食物在胃、小肠内的消化过程;了解食物在口腔、大肠的消化。熟悉小肠对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基本过程。掌握自主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的调节作用。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掌握消化(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吸收的概念。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和电生理特性。

    2.了解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掌握消化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3.掌握胃肠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管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的影响。

    4.熟悉胃肠激素的概念和作用。了解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了解脑-肠肽的概念。

      二、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1.了解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了解唾液分泌的调节。

    2.了解咀嚼及其作用。

    3.了解吞咽动作的分期、食管下括约肌的作用及其调节。

      三、胃内消化

    1.掌握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了解盐酸的分泌机制。掌握刺激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及其作用机制。掌握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头期、胃期、肠期)和机制。熟悉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盐酸、脂肪和高张溶液)。

    2.熟悉胃运动的主要形式。掌握胃排空的概念及其控制。了解消化间期的胃运动。了解呕吐及其产生机制。

      四、小肠内消化

    1.掌握胰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2.掌握胆汁的主要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3.了解小肠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4.了解小肠在消化期和消化间期的运动形式。了解小肠运动的调节和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五、肝脏的消化功能和其他生理作用

    了解肝脏的主要功能。

    六、大肠的功能

     1.了解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形式和排便反射。

    2.了解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七、吸收

    1.熟悉吸收的主要部位及其原因。

    2.熟悉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吸收形式和吸收途径。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自学)

    目的要求: 了解能量代谢的概念与测定原理。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熟悉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掌握机体产热过程、散热方式及其调节。熟悉体温的调节机制。

    教学内容:

    一、能量代谢

     1.掌握能量代谢的概念。

    2.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了解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3.了解食物的热价、氧热价的概念,了解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的概念以及影响呼吸商的因素。

    4.掌握能量代谢率的概念及其衡量标准。了解能量代谢率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

    5.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6.熟悉基础代谢率的概念、临床应用的简便方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二、体温及其调节

    1.掌握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值,熟悉体温的生理变动(昼夜变化、性别、年龄等)。了解皮肤温度和平均体温。

    2.掌握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产热的形式及产热活动的调节。

    3.掌握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散热的方式(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散热)及散热活动的调节。

    4.了解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熟悉调定点学说。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目的要求:掌握尿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熟悉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基本原理。掌握尿生成的神经、体液调节。熟悉清除率的概念及其应用。了解排尿反射。

      教学内容:

      一、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1.了解肾单位的构成、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的区别,了解球旁器及其功能,熟悉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液供应特点。

    2.熟悉肾血流量的调节(自身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掌握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的概念与正常值。

    2.掌握滤过膜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通透性,掌握肾小球滤过的有效滤过压。掌握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1.掌握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的概念。

    2.熟悉近端小管对NaCl、水与葡萄糖的重吸收。熟悉HCO3的重吸收及其与H分泌的关系(排酸保碱)。

    3.了解K的重吸收及终尿中K的来源。了解髓袢中的物质转运。

    4.熟悉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KHNH3的分泌。

    四、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1.熟悉尿液浓缩与稀释的原理。

    2.熟悉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及其与尿浓缩的关系。

    3.了解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髓质渗透压梯度中的作用。

    五、尿生成的调节

    1.掌握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和球-管平衡对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影响。掌握渗透性利尿的概念。

    2.了解肾交感神经的作用,掌握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了解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作用机制。掌握水利尿的概念。了解心房钠尿肽的作用。

    六、清除率

    1.熟悉清除率的概念。

    2.熟悉清除率的计算方法和测定清除率的意义(利用清除率的概念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七、尿的排放

    1.了解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2.了解排尿反射的过程及其临床意义。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自学)

    目标与要求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折光系统的折光原理及感光机制,听觉形成的过程和换能机制。熟悉皮肤痛和内脏痛,前庭器官的功能。了解内耳对声音的初步分析功能,嗅觉、味觉的特点及感受器。

    教学内容

    、感觉概述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功能、适应现象)

    2.熟悉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与分类

    3.了解感觉系统的神经通路。

      二、躯体和内脏感觉

    1.熟悉痛觉感受器特点

    2.了解-压觉、温度觉和本体感觉。

    3.了解痛觉的特点与临床意义;了解皮肤痛与内脏痛的特征;掌握牵涉痛的概念,了解其产生机制。

       三、视觉

    1.掌握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了解简化眼的概念与应用。熟悉视力(视敏度)的概念。

    2.掌握眼的调节(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眼球会聚)及其意义。掌握近点、瞳孔近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概念。

    3.熟悉老视、近视、远视、散光的发病原因、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4.了解视网膜的结构特点。掌握视杆细胞、视锥细胞的功能与分布。了解视网膜上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存在及其主要依据。

    5.掌握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代谢及其与夜盲症的关系。

    6.熟悉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

    7.了解视锥细胞的换能,了解三原色学说的基本内容。

    8.了解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9.了解暗适应、明适应的概念和产生机制。了解视野的概念与特点。了解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四、听觉

    1.了解听阈、最大可听阈、听域的概念。

    2.熟悉外耳的功能,中耳的结构及其增压效应。

    3.熟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4.了解耳蜗的结构要点,耳蜗对声音频率初步分析的基本原理(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5.了解耳蜗的生物电现象;熟悉耳蜗微音器电位的概念与意义。

    6.了解听神经的动作电位。

    五、平衡感觉

    1.了解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2.熟悉前庭反应、眼震颤及其临床意义。

    六、嗅觉和味觉

    1.了解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

    2.了解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

    章 神经系统

    目的要求:掌握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原理。掌握眼折光系统的折光原理及感光功能。熟悉听觉的产生过程。了解内耳对声音的初步分析功能。熟悉前庭器官的功能。掌握中枢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了解中枢神经结构的基本功能。熟悉中枢的感觉功能。了解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一、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1.了解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了解神经纤维的分类。熟悉神经元蛋白的合成与轴浆运输。了解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2.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3.掌握突触的概念与分类。了解突触的微细结构。

    4.掌握突触处兴奋的传递过程(EPSPIPSP的产生机制)。掌握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

    5.掌握突触抑制的类型与产生机制(突触后抑制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传入侧枝性抑制与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了解突触的易化。

    6.掌握突触传递的特征。

    7.熟悉非定向突触与电突触。

    8.熟悉神经递质的概念;了解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了解调质的概念、递质和调质的分类。了解递质的共存和代谢。

    9.掌握受体的概念。熟悉激动剂、拮抗剂、配体的概念,神经递质受体的特点。

    10.周围神经系统:掌握胆碱能纤维的概念与分布;掌握胆碱能受体的类型、分布、主要生理作用及其常用拮抗剂。中枢神经系统:了解胆碱能神经元的分布;了解胆碱能受体的类型及其作用。

    11.周围神经系统:周围肾上腺素能纤维的概念与分布;掌握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类型、分布、主要生理作用及其常用拮抗剂。中枢神经系统:了解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分布;了解肾上腺素受体的类型及其作用。

    12.掌握反射的概念;了解反射弧的概念及其组成;掌握反射的类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概念及其意义。了解反射的基本过程。

    13.熟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射、聚合、环状、链锁状联系。

    二、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1.熟悉丘脑的三个细胞群及其主要功能。

    2.掌握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其功能。掌握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概念、特点、作用与意义。

      三、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1.掌握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种类及其功能;掌握运动单位的概念。

    2.掌握牵张反射的概念与类型;掌握腱反射、肌紧张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牵张反射的反射弧(肌梭、传入神经和中枢)和反射过程。掌握反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及其作用。

    3.了解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了解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功能特征。了解运动传导通路。

    4.掌握脊休克的概念及主要表现,并了解其产生机制。了解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5.掌握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6.熟悉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的功能);熟悉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时的主要表现和中枢递质功能变化的机制。

    7.熟悉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的功能。

      四、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1.掌握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掌握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生理意义。

    2.掌握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了解脊髓、低位脑干、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了解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神经调节。

    五、脑电活动及觉醒与睡眠

    1.了解皮层诱发电位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2.熟悉自发脑电活动、脑电图、皮层电图的概念;了解脑电图的波形及其形成机制。

    3.了解觉醒状态的维持机制,熟悉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发生机制及其生理意义。

      六、脑的高级功能

    1了解学习的概念和形式。了解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2.了解记忆的过程,了解遗忘的概念。了解学习、记忆的机制。

    3.了解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左、右半球的功能特征。

    第十章 内分泌

    目的要求:了解激素的递送方式及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了解激素的作用原理。熟悉下丘脑调节肽、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掌握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熟悉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及125-二羟维生素D3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教学内容:

      一、内分泌与激素

    1.掌握激素的概念。了解激素的递送方式。

    2.了解激素的分类和作用的一般特征。

    3.了解激素受体的分类和调节;了解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和基因表达学说)。

      二、下丘脑-垂体和松果体内分泌

    1.熟悉下丘脑与垂体联系的结构基础;熟悉下丘脑调节肽的概念、种类及其作用。了解调节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活动的递质。

    2.熟悉腺垂体激素的种类,生长激素、催乳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3.熟悉神经垂体激素的种类、来源及其生理作用。

      三、甲状腺内分泌

    1.了解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储存、释放、运输与代谢。

    2.掌握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四、甲状旁腺、维生素D与甲状腺C细胞内分泌

    1.熟悉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与分泌的调节。

    2.熟悉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物学作用与分泌的调节。

    3.熟悉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与分泌的调节。

    五、胰岛内分泌

    1.掌握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2.了解胰岛素受体及其信息传递机制。

    六、肾上腺内分泌

    1.了解肾上腺皮质的结构特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种类、生物合成、运输与代谢。

    2.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生物系作用与分泌的调节。

    3.了解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掌握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第十一章  生殖

    目的要求: 熟悉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掌握月经周期中卵巢、子宫的周期性改变。

      教学内容:

      一、男性生殖

    1.了解睾丸的生精过程、精子的运输与射精。

    2.熟悉睾丸的内分泌功能、雄激素的生理作用及睾丸功能的调节。

      二、女性生殖

    1.熟悉卵巢的主要功能、雌激素与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2.掌握月经周期中卵巢、子宫的周期性改变。

    3.了解受精、着床、妊娠的基本概念;掌握妊娠的维持及激素调节。


链接
Copyright © 温州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地址:温州市学院西路268号
邮编:32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