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专升本《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03110392 / 03110402 课程总学时(理论/实践):125(77/48)
周学时(理论/实践):8(5/3) 学分:6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
章次 |
内 容 |
总课时 |
理论课时 |
实践课时 |
一 |
绪论 |
1 |
1 |
|
二 |
生物化学诊断试验的临床应用评价 |
3 |
3 |
|
三 |
蛋白质和核苷酸代谢紊乱 |
3 |
3 |
|
四 |
糖代谢紊乱 |
3 |
3 |
|
五 |
脂蛋白代谢紊乱 |
4 |
4 |
|
六 |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代谢紊乱 |
2 |
2 |
|
七 |
体液和酸碱平衡紊乱 |
2 |
2 |
|
八 |
临床酶学诊断 |
2 |
2 |
|
九 |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 |
4 |
4 |
|
十 |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 |
4 |
4 |
|
十一 |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 |
3 |
3 |
|
十二 |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 |
4 |
4 |
|
十三 |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 |
4 |
4 |
|
十四 |
胃肠胰疾病的生物化学 |
2 |
2 |
|
十五 |
肿瘤的临床生物化学 |
3 |
3 |
|
十六 |
治疗药物监测 |
3 |
3 |
|
十七 |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基本知识 |
2 |
2 |
|
十八 |
临床生化检验方法与试剂盒评价 |
2 |
2 |
8 |
十九 |
化学法测定生物化学物质 |
3 |
3 |
9 |
二十 |
临床酶学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
3 |
3 |
|
二十一 |
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 |
3 |
3 |
13 |
二十二 |
临床酶法分析方法 |
3 |
3 |
|
二十三 |
酶促反应法测定生物化学物质 |
3 |
3 |
8 |
二十四 |
生化分析仪自动分析 |
3 |
3 |
6 |
二十五 |
临床生化专用自动化分析 |
3 |
3 |
2 |
二十六 |
免疫化学法测定生物化学物质 |
2 |
2 |
|
二十七 |
层析法测定生物化学物质 |
3 |
3 |
2 |
总学时 |
125 |
77 |
48 |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病理情况下人体生物化学组成和生物化学反应的变化情况,并掌握检测这些生物化学变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在医院检验科生化室工作的能力。
(1)掌握血浆蛋白、血糖、血脂、血清酶、微量元素与维生素、体液和酸硷等物质代谢紊乱,以及在相关疾病时的变化。
(2)掌握肝胆、肾脏、心脏、骨、内分泌等组织和脏器疾病时的生物化学紊乱。
(3)熟悉体液肿瘤标志物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
(4)掌握生化实验室基本知识,掌握生化检验方法学评价。
(5)掌握化学法测定化学物质的方法及其方法学性能。
(6)熟悉临床酶学检验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连续监测法测定重要酶活性的方法。
(7)熟悉临床酶法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方法,掌握酶促反应法测定重要生物化学物质的方法。
(8)熟悉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原理与应用,了解专用生化分析仪。
(9)熟悉免疫化学法测定重要生物化学物质的方法,熟悉层析法测定重要生物化学物质的方法。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1)生物化学(医学):是阐述人体正常情况下的生物化学组成和生物化学变化的学科,为临床生物化学的基础学科。
(2)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其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均是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基础。
(3)基本检验技术与仪器学Ⅰ:其中的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技术将应用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
(4)生化实验技术:生物大分子提取、离心、电泳和层析是生物化学的实验技术部分,也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中需应用的技术。
(5)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是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的相关学科,许多临床生物化学指标的检验方法均需采用免疫化学方法。
(6)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相关学科,其中的室内质量控制和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方法学评价是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推荐教材:郑铁生、陈筱菲主编《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高教出版社,2012年5月
(2)参考书:
1)周新、付伟灵主编,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人卫出版社,2007年7月第4版。
2)郑铁生主编,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3)Carl A.Burtis,Edward R.Ashwood, Tietz Fundamentals of Clinical Chemistry,W.B.SAUNDERS COMPANY,2010,six edition。
4)罗侃,临床化学方法学评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5)汤新之,崔乃杰,临床生物化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5月。
6)林其燧,文庆成主译校,临床化学诊断方法学大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月。
7)赵水平主编,临床血脂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2月。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包括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理论成绩分为期中和期末考试,各占总成绩35%和35%;实验成绩分为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考试,各占总成绩20%和10%。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共12次,每次4-6学时,下篇临床生化检验每章理论内容相应有实验安排,但根据医院临床生化室实际应用情况,诊断酶学和自动生化分析技术较多。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定义,研究內容与主要任务。
(二)熟悉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在临床医学的作用,本书主要内容与学习方法。
(三)了解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临床生物化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概念,临床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一般介绍 临床生化和临床生化检验的发展史,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在临床医学的作用,本书主要内容与学习方法。
第二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评价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诊断性能评价的常用指标与评价,金标准的概念,参考区间的概念。
(二)熟悉 参考区间的验证及其正确使用,ROC曲线的概念,ROC曲线构建与应用,临界值的选择与应用。
(三)了解 参考区间的建立流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疾病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参考区间的概念、验证及其正确使用,金标准的概念,四格表的应用,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和似然比,ROC曲线的概念,ROC曲线构建与应用,临界值的选择与应用。
(二)一般介绍 参考区间的建立流程,诊断性能评价的其他指标和评价流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疾病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第三章 血浆蛋白质和核苷酸代谢紊乱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血浆中几种重要蛋白质的性质和临床应用,血清蛋白质电泳组分的临床分析,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机制。
(二)熟悉 血浆蛋白质的种类和生理功能,原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的概念,苯丙酮酸尿症。
(三)了解 继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的概念,核苷酸代谢紊乱。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血浆前白蛋白、白蛋白、a1-酸性糖蛋白、a1-抗胰蛋白酶、结合珠蛋白、a2-巨球蛋白、铜蓝蛋白、转铁蛋白、C-反应蛋白以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生理功能与临床意义;血浆蛋白质电泳的正常组分、异常图谱分型和典型异常图谱,苯丙酮酸尿症,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机制。
(二)一般介绍 血浆蛋白质的种类和生理功能,原发性和继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的概念,苯丙酮酸尿症,核苷酸代谢紊乱。
第四章 糖代谢紊乱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糖尿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治疗监测和并发症诊断的检测指标及其临床应用。
(二)熟悉 血糖浓度的调节,低血糖症的概念。
(三)了解 糖尿病分型,低血糖症的分类和病因,先天性糖代谢异常的分类和常见病因。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血糖浓度的调节,糖尿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的概念,空腹血糖、OGTT、GHb、胰岛素和C肽等糖尿病诊断、治疗监测和并发症诊断的检测指标及其临床应用,低血糖症的概念。
(二)一般介绍 糖尿病分型,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先天性糖代谢异常的分类和常见病因。
第五章 脂蛋白代谢紊乱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脂蛋白的分类,各脂蛋白的组成与结构特征及主要功能,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及血液生化特点。
(二)熟悉 载脂蛋白的种类与生理功能,脂蛋白受体,异常脂蛋白血症的原因,脂蛋白紊乱与致动脉粥样硬化关系,血脂项目的合理选择,血脂水平的划分标准。
(三)了解 与脂蛋白代谢有关的酶类和特殊蛋白质,血脂异常治疗目标值。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血脂概念、血浆脂蛋白的分类,血浆脂蛋白结构、化学组成特征及生理功能。载脂蛋白,脂蛋白受体的结构与功能,高脂蛋白血症,脂蛋白紊乱与致动脉粥样硬化关系。脂类及脂蛋白测定及其临床应用,血脂测定项目的合理选择,血脂水平的划分标准。
(二)一般介绍 血脂的来源与去路,外源性和内源性脂蛋白代谢,低脂蛋白血症,ApoE的多态性,脂蛋白代谢相关的酶类与特殊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
第六章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代谢紊乱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微量元素、必需微量元素、维生素、铅中毒的概念及铅的毒理作用,铁、铜、锌、碘、硒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病,维生素A、D的生理功能及代谢紊乱。
(二)熟悉 微量元素的分类、主要微量元素的代谢、生理功能及其代谢紊乱。维生素E、B1、B2、B12、C、叶酸的生理作用,缺乏与疾病的关系。
(三)了解 了解其他有害的微量元素,维生素K、B2、B6、PP缺乏与疾病。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必需微量元素、铅中毒概念,铁、铜、锌、碘、硒的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病,铅中毒。维生素的概念和分类,维生素A、D的生理功能及代谢紊乱维生素,E、B1 B2、B12、C、叶酸的生理功能,缺乏与疾病的关系。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
(二)一般介绍 其他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其它有害的微量元素,维生素K、B6、PP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病。
第七章 体液和酸碱平衡紊乱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水、电解质代谢的类型和特点,酸碱平衡紊乱的诊断指标与判断方法。
(二)熟悉 体液电解质的分布特点,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原则。
(三)了解 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表现。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体液中电解质分布,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和特点,钾代谢紊乱和氯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的调节和常用评价指标,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表现与判断方法,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原则。
(二)一般介绍 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表现。
第八章 诊断酶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酶与同工酶的概念和特性,酶促反应方程,临床常用血清酶与同工酶及亚型,酶含量的表示方法。
(二)熟悉 血清酶的来源与分类,血清酶含量变化的病理机制。
(三)了解 肝胆疾病、心肌、骨骼肌、胰腺疾病的血清酶谱变化血清酶的生理变化,尿酶、浆膜腔积液、脑脊液酶的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酶与同工酶的概念和特性,酶促反应方程,临床常用血清酶与同工酶及亚型,酶含量的表示方法,酶活性的表示方法,血清酶的来源与分类,血清酶含量变化的病理机制。
(二)一般介绍 肝胆疾病、心肌、骨骼肌、胰腺疾病的血清酶谱变化血清酶的生理变化,尿酶、浆膜腔积液、脑脊液酶的临床应用。
第九章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骨代谢生物标志物的种类与特性,调节钙、磷、镁及骨代谢的主要激素及作用机制,钙磷镁代谢异常与骨代谢疾病的关系。
(二)熟悉 骨代谢疾病的病因,骨代谢疾病的生化诊断。
(三)了解 骨矿物质与骨代谢,微量元素对骨代谢的影响,常见骨代谢疾病的临床表现。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甲状旁腺激素、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的作用及调节机制,钙磷镁代谢紊乱与骨代谢疾病的关系,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骨质疏松症、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肾性骨疾的生化诊断。
(二)一般介绍 骨矿物质与骨代谢,微量元素与骨代谢,常见骨代谢疾病的临床表现。
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肝脏的合成功能,黄疸的发生机理和鉴别诊断,蛋白质、胆汁酸、胆红素和常用血清酶的应用价值及其方法学评价。
(二)熟悉 肝细胞损伤时蛋白质的变化特点,胆汁淤积、肠道病变时的胆汁酸代谢异常,肝功能实验的项目选择与组合原则及其结果评价,不同类型肝胆疾病的实验室诊断要点。
(三)了解 糖和脂类物质在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化。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功能及蛋白质检测意义;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尤其胆素原的肠肝循环,黄疸的概念、分类和发生机制,三种类型黄疸的代谢特点及实验室鉴别诊断要点;胆汁酸的组成和分类,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肝胆疾病、肠道病变时胆汁酸的代谢异常; ALT、AST、GGT、ALP等肝胆疾病常用酶学指标的应用价值及方法学评价,胆汁酸、胆红素的测定及临床应用、方法学评价;肝胆疾病筛选试验项目的组合应用。
(二)一般介绍 糖和脂类物质在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化;胆汁酸的生成过程及生理功能;LDH、CHE、MAO等指标在肝胆疾病的应用;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等肝胆疾病的实验室诊断要点。
第十一章 肾疾病的生物化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肾疾病时的生物化学变化,肾清除值和肾小球滤过功能评估。
(二)熟悉 尿钠排出量和滤过钠排泄分数,主要肾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三)了解 肾小管功能评估,肾小管酸中毒、急性肾损伤分级和终末期肾病的诊断。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变化如血浆蛋白质变化、尿液蛋白质变化、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变化。肾清除值的概念,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方法和意义,尿钠和滤过钠排泄分数的测定意义,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等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二)一般介绍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肾小管酸中毒的评估。
第十二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评价和选择,急性心力衰竭的生化标志物。
(二)熟悉 危险因素的概念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心肌损伤的酶类标志物和研究中的标志物,高血压的实验室检查。
(三)了解 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概念和分类,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风险预测标志物的临床应用,高血压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肌钙蛋白复合体的组成,肌钙蛋白T/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活性和质量等指标的选择和评价,高敏CRP、同型半胱氨酸在ACS风险预测的价值,BNP和NT-proBNP在急性心力衰竭诊断价值。
(二)一般介绍 各类心肌标志物的测定方法,继发性高血压的的生化检查,脂肪酸结合蛋白、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缺血性修饰白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
第十三章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甲状腺功能紊乱、肾上腺皮质/髓质功能紊乱的生化指标的应用和评价。
(二)熟悉 激素的概念、分类、调节,动态功能试验的概念,内分泌功能的评估手段和注意事项,生长激素分泌紊乱和催乳素瘤的诊断。
(三)了解 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的种类、性腺功能的生化诊断。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内分泌功能的评估手段和注意事项,下丘脑-垂体-靶腺调节轴,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TT3、TT4、FT3、FT4、TSH在原发性和继发性甲亢、甲低时的诊断价值。24小时尿液皮质醇、ACTH、POMC、17-OH、17-ks、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在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时的诊断价值和注意事项,女性激素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
(二)一般介绍 各类内分泌激素的化学本质、代谢,激素受体、自身抗体、结合球蛋白在内分泌紊乱中的诊断价值。
第十四章 胃肠和胰腺疾病的生物化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急性胰腺炎的有关生物化学诊断指标与临床应用。
(二)了解 其他常见胃肠胰疾病的有关生物化学诊断指标与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胃肠激素的概念;消化性溃疡时胃酸、胃泌素的变化特点及测定,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意义;胃肠内分泌肿瘤、胃癌、消化吸收不良等胃肠疾病的有关生物化学诊断指标;胰腺疾病的常用生物化学诊断指标淀粉酶、脂肪酶的测定、临床应用。
(二)一般介绍 胃粘膜屏障,胃肠胰的结构与功能。
第十五章 肿瘤的临床生物化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肿瘤标志物的定义和分类,常见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CA15-3、hCG、PSA、CYFRA21-1等的临床意义。
(二)熟悉 常见恶性肿瘤的标志物应用及联合检测,基因类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三)了解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肿瘤的发生及其生化机制。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肿瘤与肿瘤标志物(TM)的概念及分类,理想TM的特征; 常见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CA15-3、hCG、PSA、CYFRA21-1等的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胃癌时的多指标联合检测的应用,基因类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二)一般介绍 肿瘤的发生及其生化机制,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影响因素。
第十六章 治疗药物监测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治疗药物监测的定义、目的和原则,药物在体内的过程,TDM的常用参数。
(二)熟悉 治疗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一级动力学过程,需监测的主要治疗药物的采血时间。
(三)了解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需监测的主要治疗药物的代谢动力学。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治疗药物监测的定义、目的和原则,药物在体内的过程,治疗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的常用参数和一级动力学过程,需监测的主要治疗药物的采血时间。
(二)一般介绍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需监测的主要治疗药物的代谢动力学。
第十七章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基本知识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标本的影响因素及实验室质量控制要素。
(二)熟悉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标本的种类,检验项目分类及其组合。
(三)了解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工作流程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标本类型中的血清、血浆、全血的区别及推荐测定的项目,标本采集、患者因素、标本处理与保存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组合测定的意义;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校准和校准验证概念及作用,室内质量控制概念、质控品的靶值设定、室内质控方法、失控的处理及原因分析。检验结果的确认与审核、危急值概念及处理流程。室间质量评价概念及实施。
(二)一般介绍 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流程,实验室间和实验室内比对, 实验室信息及其管理。
第十八章 临床生化检验方法与试剂盒评价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临床生化检验方法、标准品的分级,校准品的分类和正确使用,方法学性能指标和评价,测定系统的概念和比对。
(二)熟悉 试剂盒的性能指标和评价方法,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液体双试剂的优点。
(三)了解 试剂盒的分类和发展趋势,美国NCCLS 评价方案。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决定性方法、参考方法和常规方法、一级标准品、二级标准品和控制品等概念,标准品与校准品,精密度、正确度、精密度概念及评价指标。回收试验、干扰试验、方法比较试验等评价实验的目的、方法及设计要点。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检测系统的概念和比对,试剂盒性能指标和评价,液体双试剂的优点。
(二)一般介绍 检测系统比对的实施步骤,临床化学的质量标准,试剂盒的分类和发展趋势,美国NCCLS评价方案。
第十九章 化学法测定生物化学物质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血凊总蛋白、清蛋白、肌酐、胆红素、钙、磷、镁、铁等项目常用化学测定法的原理及性能评价。
(二)熟悉 微量元素铜、锌和激素代谢产物常用化学法测定的原理及性能评价。
(三)了解 化学法测定生化物质的方法演变及其优缺点,二乙酰—肟法测定尿素,紫外吸收法、染料结合法、比浊法测总蛋白。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双缩脲法、酚试剂法测定血清总蛋白,溴甲酚绿法测定血清清蛋白,碱性苦味酸法测定肌酐,重氮法和钒酸氧化法测定胆红素,O-CPC法、偶氮胂Ⅲ法测定钙。紫外法测定血磷、二甲苯胺蓝法测定镁、亚铁嗪比色法测定铁等项目原理及性能评价。双环己酮草酰二腙比色法测定铜、5-Br-PADAP测定锌的原理及优缺点,铁、铜、锌测定的掩蔽剂选择。重氮化对硝基苯胺显色法测定VMA、苯肼比色法测定17-OHCS、间二硝基苯比色法测定17-KS原理。
(二)一般介绍 化学法测定生化物质的方法演变及其优缺点,二乙酰—肟法测定尿素,紫外吸收法、染料结合法、比浊法测总蛋白。
第二十章 临床酶学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定时法和连续监测法的概念和特点;酶活性测定最适条件及其确定;影响酶活性测定的主要方法因素。
(二)熟悉 反应进程曲线;定时法和连续监测法酶活性浓度的计算;酶活性的校准物和计算K值;最适底物的选择和浓度确定。
(三)了解 酶活性测定的意义;影响酶活性测定各因素的作用机制;同工酶测定方法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酶促反应进程分期和分级;定时法和连续监测法的概念和特点,两种方法酶活性浓度的计算,及区别要点;酶促反应最适条件的概念,以及底物、缓冲液、反应温度、辅因子、反应时间等最适条件的确立原则;影响酶活性测定的主要方法因素;酶活性的校准物和计算K值。
(二)一般介绍 酶活性测定的意义;影响酶活性测定各因素的作用机制;同工酶测定方法和意义。
第二十一章 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浓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色素原底物反应、脱氢酶参与反应和过氧化物酶参与反应的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的原理与方法;ALP、GGT、AMS、ALT、AST、CK、LD、ChE等酶活性的测定原理及其注意亊项。
(二)熟悉 特殊反应类型的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的原理与方法,四大类连续监测法测定除上述酶外,其它酶活性的测定原理及其注意亊项。
(三)了解 上述各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历史演变及其优缺点。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色素原底物反应的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的原理与方法,ALP、GGT、AMS等酶活性的测定原理、方法学评价及其注意事项;脱氢酶参与反应的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的原理与方法,ALT、AST、CK、LD等酶活性的推荐或常用测定方法及方法学评价;过氧化物酶参与反应的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的原理与方法;特殊反应类型的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的原理与方法,ChE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二)一般介绍 除上述重点讲解酶外,其它酶活性的测定原理及其注意亊项;本章所述各酶测定方法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优缺点。
第二十二章 临床酶法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酶法分析的概念、优点和应用,平衡法和速率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意义。两类指示反应的评价。
(二)熟悉 酶法分析的方法设计,单个酶、偶联酶、循环酶酶促反应的设计要点,酶用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三)了解 酶激活和抑制原理的设计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平衡法与终点法的区别和联系、平衡法和速率法的区别和联系,酶用量、反应时间、反应程度、基质效应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两类指示反应的优缺点比较。
(二)一般介绍 酶法分析原理分类:单个酶、偶联酶、循环酶酶促反应、酶激活和抑制原理。
第二十三章 酶促反应法测定生物化学物质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常用生化指标(Glu、TCH、TG、UA、CRE、UN、HDL-C、LDL-C、TBA)酶法分析的原理。
(二)熟悉 胆红素、同型半胱氨酸、乳酸、丙酮酸、氨、碳酸氢根、糖化血清蛋白、钾、钠等生化指标的测定原理。
(三)了解 各常用生化指标测定方法的演变和酶法分析方法的方法学评价。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常用生化指标(Glu、TCH、TG、UA、CRE、UN、HDL-C、LDL-C、TBA)酶法分析的原理。HK/GOD-POD两类酶法分析Glu的比较,CRE氧化酶和脱氢酶指示系统的比较。胆红素、糖化血清蛋白的测定方法,TBA的方法演变和循环酶速率法。
(二)一般介绍 同型半胱氨酸、乳酸、丙酮酸、氨、碳酸氢根、、钾、钠等生化指标的测定。
第二十四章 生化分析仪自动分析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分立式生化分析仪的系统构成,光学测定技术原理,常用分析方法,基本分析参数的设置。
(二)熟悉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光学测定技术特点,特殊分析参数的设置,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
(三)了解 全实验室自动化的发展,生化分析仪的基本操作、主要维护保养及干片式分析仪的分析原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检定。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分立式生化分析仪各分析系统的构成及其结构和性能特点、光学测定中的特点包括后分光技术和双波长测定技术,常用分析方法的概念及其特点,分析参数尤其是基本分析参数的设置方法,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
(二)一般介绍 全实验室自动化的发展,生化分析仪的基本操作、主要维护保养及干片式分析仪的分析原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检定。
第二十五章 临床生化专用自动化分析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 浊度、电解质、血气自动化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电泳的基本原理。
(二)了解 浊度、电解质、血气和电泳自动化分析技术的结构组成特点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浊度自动化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定蛋白分析仪的临床应用,电解质自动化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血气分析仪的基本原理、结构和使用注意事项,电泳的基本原理。
(二)一般介绍 浊度自动化分析的使用方法,电解质自动化分析仪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血气分析仪的使用方法。
第二十六章 免疫化学法测定生物化学物质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激素、载脂蛋白及脂蛋白(a)、糖尿病相关激素及抗体等临床常用项目的免疫化学法测定原理以及其方法优缺点。
(二)熟悉 肿瘤标志物、治疗药物等其他项目测定的方法原理与评价。
(三)了解 免疫化学法测定生物化学物质的方法概述与进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ApoA、B和Apo(a)的测定方法和方法评价,糖尿病相关激素及抗体包括胰岛素、C肽、ICA、GADA和IAA的测定方法和方法评价,AFP、PSA和治疗药物等项目的方法原理与评价。
(二)一般介绍 常用免疫化学方法的种类、方法概述与进展,TSH、T4的测定方法和方法评价,肌红蛋白、利钠肽、性腺激素等项目的方法原理与评价。
第二十七章 层析法测定生物化学物质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的原理和方法学评价,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原理。
(二)熟悉 层析法的原理与分类,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标准化,氨基酸测定方法,儿茶酚胺测定方法。
(三)了解 骨型碱性磷酸酶和抗癫痫药物测定。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层析法的分类与各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原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学评价,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标准化,体液氨基酸测定的方法和方法学评价,儿茶酚胺类激素的测定方法。
(二)一般介绍 骨型碱性磷酸酶及抗癫痫类药物的测定方法。
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说明: |
||||||||||
课程总学时 |
125学时 |
实验学时数 |
48学时 |
实验项目 个数 |
12 |
|||||
课程总学分 |
6学分 |
实验学分 |
1.5学分 |
|||||||
课程性质 |
|
|||||||||
实验类别 |
课程内实验 □ 独立设课实验□ 其他□ |
|||||||||
考核方式 |
考试 |
|||||||||
适用专业 |
医学检验专业 |
|||||||||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临床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规范化操作方式。 2. 掌握生化检测的基本方法和常用临床生化指标测定的操作流程。 3. 掌握生化测定中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并在实验中反复巩固。 4. 熟悉几种不同的校准曲线制作方法和意义。 5. 掌握生化检测中灵敏度和线性范围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6. 掌握常用临床生化指标的测定原理、操作方法和影响因素。 7. 熟悉回收试验和干扰试验的方法原理和操作方法。 8. 树立质量控制意识,在每次实验中逐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9. 熟悉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原理和性能,了解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参数设置和操作保养,了解血气分析仪和电解质分析仪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方法。 |
||||||||||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及实验内容: |
||||||||||
序号 |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模块名称) |
学时 |
主要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
实验 类型 |
||||||
1 |
血清TP测定及其标准曲线制作 |
4 |
规范临床生化检验的基本操作, 学习标准曲线制作及其意义 |
验证性 |
||||||
2 |
GLU测定及其酶试剂用量的影响 |
4 |
巩固基本操作,树立准确测定概念,试 验试剂中工具酶用量对测定终点的影响 |
设计性 |
||||||
3 |
乙酰丙酮法测定血清TG-多步骤操作 |
4 |
学习多步骤操作方法,掌握乙酰丙酮法 测定血清TG的原理和方法 |
验证性 |
||||||
4 |
4-NP手工法测定ALP |
4 |
学会色素原底物测定ALP活性,确定其反应线性 |
验证性 |
||||||
5 |
碘淀粉法比色法测定AMY |
4 |
学会底物检测法测定淀粉酶及其影响因素、线性范围及标本稀释 |
验证性 |
||||||
6 |
ALT赖氏比色法测定及其校准曲线 |
4 |
学会赖氏比色法测定ALT、其校准曲线的制作和类型 |
验证性 |
||||||
7 |
脲酶-波氏比色法测定Urea |
4 |
学会脲酶-波氏比色法测定UN,观察其线性范围 |
验证性 |
||||||
8 |
GOD-POD法测定GLU回收干扰试验 |
4 |
熟悉回收试验原理和方法、维生素C对GLU测定的干扰 |
设计性 |
||||||
9 |
GOD-POD和HK法测定GLU对比试验 |
4 |
熟悉对比试验原理、方法和作用 |
设计性 |
||||||
10 |
自动生化分析仪示教 |
3 |
熟悉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结构、原理 |
演示性 |
||||||
11 |
自动生化分析仪示教 |
3 |
了解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参数设置、操作过程和简单维护 |
演示性 |
||||||
12 |
血气分析仪和电解质分析仪的操作 |
4 |
了解血气分析仪和电解质分析仪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方法 |
演示性 |
||||||
四、实验教材及参考书:(按编著者、教材名称、出版社、出版年月顺序填写) 实验教材: 1. 郑铁生 林雪松,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高教出版社,2012年5月 2. 钱士匀,临床检验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人卫出版社,2007年7月第3版 3. 郑铁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 4. 陈筱菲等,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指导,温医检验医学院临床生化检验教研室自编 参考书: 1. Carl A.Burtis,Edward R.Ashwood, Tietz Fundamentals of Clinical Chemistry,W.B.SAUNDERS COMPANY,2010,six edition。 2.罗侃,临床化学方法学评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3.林其燧,文庆成主译校,临床化学诊断方法学大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月。 4.陈筱菲,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生物化学检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