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一~三章
一、前 言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医学院校口腔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牙,牙合,颌骨,颞骨,颞颌关节和咀嚼肌诸部位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以及口腔功能等,并结合临床应用加以阐述,从而为学习其它口腔基础课程和口腔临床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中,老师应认真按照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态度、严格作风、严密方法)的要求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听课、学习操作,观察标本、自学、老师辅导、考试等方式完成教学大纲内容。
口腔解剖生理学面授学时数为 10 学时。
选用教材:《口腔解剖生理学》,人卫本科七版,王美青。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内 容 学时数 |
牙的演化 0.5 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0.5 牙的萌生及牙位记录 0.5 牙解剖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 0.5 恒牙牙体形态 5.5 乳牙形态 0.5 牙体形态生理意义及髓腔形态 0.5 牙列 0.5 牙合 0.5 颌位 0.5 口腔功能 自学 合 计 10
|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牙体解剖
第一节 牙的演化及牙的组成、分类 及功能
[目的要求]
一、掌握:
(一)牙的演化特点
(二)牙的组成、分类 及功能
学时分配:讲课 1.0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
(一)牙演化的特点
1、牙数由多到少
2、牙根从无到有
3、从多牙列到双牙列
4、从同形牙到异形列
5、从分散到集中(牙的生长部位从全口集中于上下颌骨)
(二)牙的组成
外部观察
1、牙冠 2、牙根 3、牙颈(颈线、颈缘、颈曲线)
从纵剖面观察,牙体组织是由三层硬组织和一层软组织组成:
(1)牙釉质(2)牙骨质(3)牙本质(4)牙髓
(三)牙的分类
1、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分类:
2、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的时间分类
3、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的位置分类
(四)牙的功能
1、咀嚼
2、发音和语言
3、保持面部正常外形
第二节 牙萌出 常用牙位记录方法及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
[目的要求]
一、掌握:
(一)牙萌出的特点
(二)常用牙位记录方法。
(三)掌握牙体解剖的应用名词
二、熟悉:
(一)乳、恒牙萌出的顺序
(二)熟悉牙冠各面的命名及表面标志
三、了解:
(一)每个乳、恒牙萌出的时间
(二)牙位记录的其它方法。
学时分配:讲课1.0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
(一)牙的萌出
1、定义 2、牙萌出的生理特点
(二)常用临床牙位记录方法
1、恒牙记录
2、乳牙记录
(三)牙体解剖的应用名词
二、重点讲解:
(一)乳、恒牙萌出的顺序
1、乳牙萌出顺序 2、恒牙萌出顺序 3、最早最晚萌出的乳恒牙
(二)牙冠各面的命名
(三)牙冠的表面标志
三、一般介绍:
(一)每个乳、恒牙萌出的时间
(二)牙位记录的其它方法
第三节 前牙形态
[目的要求]
一、掌握前牙组牙的数目,位置、形态特点,牙根数目及相互间的区别点。
二、熟悉前牙组牙体形态的应用解剖。
学时分配:讲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
(一)上颌中切牙
1、牙冠特点 2、牙根特点
(二)上颌侧切牙
1、牙冠特点 2、牙根特点
(三)下颌中前牙
1、牙冠特点 2、牙根特点
(四)下颌侧前牙
1、牙冠特点 2、牙根特点
(五)上颌尖牙
1、牙冠特点 2、牙根特点:
(六)下颌尖牙
1、牙冠特点 2、牙根特点
二、重点讲解:
前牙组牙体形态的应用解剖
第四节 前磨牙形态
[目的要求]
一、掌握前磨牙组牙的数目,位置,形态特点,牙根数目及相互间的区别点。
二、熟悉前磨牙组牙体形态的应用解剖。
学时分配:讲课1.5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
(一)上颌第一前磨牙.
1、牙冠特点 2、牙根特点
(二)上颌第二前磨牙
1、牙冠特点. 2、牙根特点
(三)下颌第一前磨牙.
1、牙冠特点 2、牙根特点
(四)下颌第二前磨牙
1、牙冠特点 2、牙根特点
二、重点讲解:
前磨牙组牙体形态的应用解剖
第五节 磨牙形态
[目的要求]
一、掌握磨牙组牙的数目,位置,形态特点,牙根数及相互间的区别点。
二、熟悉磨牙组牙形态的应用解剖。
学时分配:讲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
(一)上颌第一磨牙
1、牙冠特点 2、牙根特点
(二) 上颌第二磨牙
1、牙冠特点 2、牙根特点
(三) 下颌第一磨牙.
1、牙冠特点 2、牙根特点
(四)下颌第二磨牙
1、牙冠特点 2、牙根特点
二、重点讲解:
磨牙组牙形态的应用解剖
第六节 乳牙形态及髓腔形态
[目的要求]
一、掌握:
(一)乳牙的数目,形态特征。
(二)恒牙髓腔形态的一般特征及解剖标志。
(三)掌握乳牙髓腔的解剖特征。
二、熟悉:
(一)乳牙的应用解剖。
(二)熟悉各组恒牙髓腔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了解:
髓腔的变异。
学时分配:讲课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
(一)乳、恒牙的区别
(二)乳牙特点
(三)髓腔的解剖标志
1、定义
2、髓腔的组成:髓室、根管、根尖孔
二、重点讲解:
(一)乳牙形态的应用解剖
(二)恒牙的髓腔形态
三、一般介绍:
髓腔形态的变异
第七节 牙体形态生理意义
[目的要求]
一、掌握
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
二、熟悉
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
三、了解
牙冠各轴面、邻面的正常突度位置。
学时分配:讲课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
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
1、切嵴与咬合面形态的生理意义
2、唇、颊、舌面凸度的生理意义:凸度正常、凸度过大、凸度过小。正常凸度的位置。
3、邻面凸度(接触区)的生理意义:正常凸度的位置。
4、楔伏隙(外展隙)的生理意义:定义及作用。
二、重点讲解:
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
1、牙根形态与牙和稳固有关
2、牙根形态与牙冠所受咀嚼力的方向有关
三、一般介绍:
牙冠各轴面、邻面的正常突度位置。
第二章 牙列、牙合与颌位
第一节 牙列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牙齿排列的倾斜、上下位置与牙合平面关系。
2、牙型、面型与牙弓型的三者关系。
二、熟悉:
面形态的纵牙合曲线,横牙合曲线。
三、了解:
1、牙列的生理意义。
2、下颌、下牙弓的三角形和球面学说。
学时分配:讲课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
1、牙齿排列的倾斜、上下位置与平面关系。
2、牙型、面型与牙弓型的三者关系。
二、重点讲解:
面形态的纵牙合曲线,横牙合曲线。
三、一般介绍:
1、牙列的生理意义。
2、下颌、下牙弓的三角形和球面学说。
第二节 牙合
[目的要求]
一、掌握:
牙尖交错牙合(ICO)
二、熟悉:
1、平衡牙合的概念。
2、尖牙保护牙合,组牙功能的特点
3、适宜牙合的标准。
4、替牙期牙尖交错牙合的特征
学时分配:讲课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
牙尖交错牙合(ICO)
二、重点讲解:
1、平衡牙合的概念。
2、尖牙保护牙合,组牙功能牙合的特点
3、适宜牙合的标准。
4、替牙期牙尖交错牙合的特征
第三节 颌位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下颌三种基本颌位(ICP RCP MPP)
2、下颌三种基本颌位之间的关系
二、熟悉、
ICP 正常的标志
学时分配:讲课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
1、下颌三种基本颌位(ICP RCP MPP)
2、下颌三种基本颌位之间的关系
二、重点讲解:
ICP 正常的标志
第三章 口腔功能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咀嚼效率,咀嚼力,咀嚼压力
2、磨耗与磨损的含义。
3、唾液的各种作用。
二、熟悉:
1、下颌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边缘运动的特征和意义。
2、和咀嚼周期,咀嚼运动中的前牙,后牙合运循环。
3、吞咽的随意期与随意期。
4、口腔器畸形、缺损与言语的关系。
5、唾液的性质与唾液腺关系。
三、了解:
1、产生下颌运动的有关因素。
2、咀嚼中枢及咀嚼反射,咀嚼肌肌电;咀嚼运动中的生物杠杆, 干扰与杠杆的转换,咀嚼与牙合、颌、面的生长发育关系。
3、吞咽、呕吐与临床关系。
4、吸吮机理和意义。
5、言语与语言的含义。
学时分配:自学2学时
[参考资料]
1、湖北医学院主编:口腔解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79
2、Atwood,W.H.Comparative Anatomy,Mosby Co.,st.Louis,1955
3、Fuller,J.L.et al.Concise Dental Anamomy
and Morphology,Year.BookFublishers Inc.Chicago,1981
4、Manham,P.E.et al.superiorand inferior belies of the
lateral pterygold muscle EMG activity at basic jaw positions,
Prosthet Dent.50(5):710,1983
5、MeNamara,J.A.Jr.The independent functions of the two heads
of two heads of the lateral pterygoid muscle,Am.J.138:197-206,1973
6、Parker,T.J.et al.A Tect book of zoology.Macmillan
and Co.,London,1974
注:打*者为作业题。
4-16章解剖学部分
前言
1.教学内容:本大纲适用教材为王美青主编的《口腔解剖生理学》第七版,适用内容为该教材第四至十六章内容,其余章节内容由口腔科有关老师完成。
2.教学方式及时数:本内容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面授教学,计划理论教学17学时。
3.教学目的:通过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口腔、颌面、颈部的层次关系和器官形态,辨识其结构特点,从而为后继的口腔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4.教学要求: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为三级:掌握、熟悉、了解。凡属掌握内容,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课本内容,同时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占考试内容的80%;凡属熟悉内容,要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占考试内容的15%;凡属了解内容以自学为主,要求学生能达到一般认识,占考试内容的5%。
二、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章节 |
主要内容 |
学时数 |
|
面授 |
自学 |
||
第四章 |
颌面部骨 |
2 |
|
第五章 |
颞下颌关节 |
1 |
|
第六章 |
口颌面颈部肌 |
2 |
|
第七章 |
口腔颌面颈部神经 |
4 |
|
第八章 |
面颈部血管 |
2 |
|
第九章 |
头颈部淋巴结和淋巴管 |
√ |
|
第十章 |
唾液腺与唾液 |
2 |
|
第十一章 |
面颈颅部局部解剖 |
2 |
|
第十二章 |
口腔局部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
2 |
|
第十三章 |
口腔颌面部断面解剖 |
√ |
|
第十四章 |
颌位与下颌运动 |
√ |
|
第十五章 |
咀嚼 |
√ |
|
第十六章 |
口腔感觉 |
√ |
|
合计 |
17 |
三、 讲课内容及要求
第四章:颌面部骨
【目的要求】
1、掌握上颌骨一体四突的解剖结构及结构特点;掌握下颌骨下颌体和下颌支以及内部下颌管的解剖结构和特点、下颌骨的薄弱部位的结构特点;掌握蝶骨、颞骨的形态、结构特点。
2、熟悉上、下颌骨的血液供应、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熟悉腭骨和舌骨的形态、结构特点。
3、了解鼻骨、颧骨的形态、结构特点和颅的整体观。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上颌骨、下颌骨的解剖结构及结构特点以及蝶骨、颞骨的形态、结构特点。
2、简单讲解上、下颌骨的血液供应、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以及腭骨和舌骨的形态、结构特点。
3、一般介绍鼻骨、颧骨的形态、结构特点和颅的整体观。
第五章:颞下颌关节
【目的要求】
1、掌握组成颞下颌关节的下颌骨髁突、颞骨的关节面,居于两者之间的关节盘、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关节韧带的解剖结构和特点。掌握颞下颌关节功能解剖特点。
2、熟悉颞下颌关节通过髁突转运和滑动行使下颌的三种基本功能运动。
3、了解颞下颌关节运动中的生物力学作用以及下颌关节功能解剖的要点与争议。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组成颞下颌关节的下颌骨髁突、颞骨的关节面,居于两者之间的关节盘、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关节韧带的解剖结构和特点以及颞下颌关节功能解剖特点。
2、简单讲解颞下颌关节的三种基本功能运动(开闭运动、前后运动和侧方运动)。
3、自学颞下颌关节运动中的生物力学作用以及颞下颌关节功能解剖的要点与争议。
第六章:口颌面颈部肌
【目的要求】
1、掌握咀嚼肌的附着、走行、功能、血供及神经支配;掌握腭咽部肌的附着、走行和功能。
2、熟悉表情肌、颈肌的附着、走行和功能。
3、了解口颌系统的肌链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咀嚼肌、腭咽部肌的附着、走行和功能。
2、简单讲解表情肌、颈肌的附着、走行和功能。
3、自学口颌系统的肌链及其临床意义。
第七章:口腔颌面颈部神经
【目的要求】
1、掌握口腔颌面颈部的神经来源与分布。
2、熟悉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的分布特点。
3、了解颈丛、颈交感干的分布特点。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三叉神经、面神经、舌下神经的位置、分支和支配对象,以头面部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分布为主线来讲解头面部神经纤维的交通关系。
2、一般介绍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的分布特点。
3、自学颈丛、颈交感干的分布特点。
第八章:面颈部血管
【目的要求】
1、掌握口腔颌面部的主要动脉血供来源;掌握口腔颌面部浅、深静脉主要属支的走行。
2、熟悉颈部浅、深静主要属支的走行以及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3、自学头颈部动脉的吻合。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各分支的走行和供血区域,口腔颌面部浅、深静脉主要属支的走。
2、一般介绍颈部浅、深静主要属支的走行以及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3、头颈部动脉的吻合。
第九章:头颈部淋巴结和淋巴管(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口腔、颌面、颈部的淋巴结及淋巴管的分布特点。
2、熟悉环形组淋巴结群、纵形组淋巴结群所在部位、收集范围和淋巴流向。
3、了解淋巴导管的部位和收集范围以及深淋巴结的分组。
【教学内容】
自学
第十章:唾液腺与唾液
【目的要求】
1、掌握三对大唾液腺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
2、熟悉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的神经支配、血管分布和淋巴回流。
3、了解小唾液腺的解剖特点及唾液的分泌和功能。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
2、简要讲解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的神经支配、血管分布、淋巴回流以及小唾液腺的解剖特点。
第十一章:面颈颅部局部解剖
【目的要求】
1、掌握腮腺咬肌区的内容及其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掌握面侧深区的境界、层次及内容;掌握面神经主干的行程及其分支的标志;掌握颈部境界和分区;掌握下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的层次、内容物及其毗邻关系;掌握额顶枕区的解剖层次及特点,头皮血管和神经的分布。
2、熟悉面部分区及表面解剖标志;熟悉口腔颌面颈部蜂窝组织间隙的境界和连通关系;熟悉眼眶的解剖生理特点、眼睑、泪器和眼眶内肌肉、血管和神经,熟悉颈筋膜各层次及其临床意义;熟悉颅底内面的重要解剖结构及颞区的层次和内容。
3、了解面部皮肤皱纹线和Langer线的含义和区别;;了解颈部分区和重要解剖结构在皮肤上的投影;了解表浅肌肉腱膜系统和面部皮肤支持韧带;了解颅底外面的重要解剖结构。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的境界、层次及内容,面神经主干的行程及其分支的标志,颈部境界和分区,下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的层次、内容物及其毗邻关系;详细讲解额顶枕区的层次结构,头皮的概念及其神经血管组。
2、一般介绍面部分区及表面解剖标志,口腔颌面颈部蜂窝组织间隙的境界和连通关系,眼眶的解剖生理特点、眼睑、泪器和眼眶内肌肉、血管和神经,颈筋膜各层次及其临床意义;一般介绍颅底内面的重要解剖结构及颞区的层次和内容。
3、自学面部皮肤皱纹线和Langer线的含义和区别,颈部分区和重要解剖结构在皮肤上的投影,表浅肌肉腱膜系统和面部皮肤支持韧带;自学颅底外面的重要解剖结构。
第十二章:口腔局部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口腔的境界和分区,唇、颊及腭的境界、表面解剖标志和组织层次;掌握舌的解剖生理特点、血管及神经的分布特点;掌握舌下区的内容及其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
2、熟悉口腔前庭的表面解剖标志;熟悉软腭肌肉的功能;熟悉唇、腭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
3、了解腭裂患者软腭肌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注意事项;了解唇、腭、舌的淋巴回流及牙龈的解剖特点;了解咽壁的结构及血管、淋巴和神经分布;了解口腔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口腔的境界和分区,唇、颊、腭的境界、表面解剖标志和组织层次,舌的解剖生理特点、血管及神经的分布特点,舌下区的内容及其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
2、一般介绍口腔前庭的表面解剖标志,软腭肌肉的功能,唇、腭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
3、自学腭裂患者软腭肌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注意事项,唇、腭、舌的淋巴回流及牙龈的解剖特点,咽壁的结构及血管、淋巴和神经分布。
第十三章:口腔颌面部断面解剖(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断面解剖常用的三维平面和解剖基线;掌握平颞下颌关节窝的横断面和平下颌骨乙状切迹的横断面的基本结构;掌握正中矢断面的基本结构。
2、熟悉平下颌牙列咬合面的横断面的基本结构。
3、了解平下颌骨颏孔下方横断面的基本结构;了解经下颌第二磨牙冠状面、经下颌髁突矢状断面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
自学。
第十四章:颌位与下颌运动(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三个基本的颌位及其特点;掌握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
2、熟悉下颌运动的形式、范围和意义。
3、了解下颌运动的神经控制和记录方法。
【教学内容】
自学。
第十五章:咀嚼(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咀嚼运动的过程、周期、类型和效率。
2、熟悉咀嚼运动时牙的动度与磨耗、
3、了解舌、唇、颊、颚在咀嚼运动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自学。
第十六章:口腔感觉(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口腔颌面部感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传导通路。
2、熟悉口腔颌面部痛觉、舌味觉的机制。
3、了解口腔粘膜感觉。
【教学内容】
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