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各专业《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前 言
医学免疫学属于基础医学课程,主要阐述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机理等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及在一定的条件下,导致的免疫性疾病等临床免疫学知识, 是医学工作者必修的基础课程。学习本课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
1、系统地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系统如何对抗原进行识别和应答。
2、准确掌握病理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常见病例,以及免疫学的应用。
3、教学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方法,辅之以启发性提问等方式。
选用教材:《医学免疫学》,人卫7版,主编:曹雪涛。
课程总时数为40学时,其中面授20学时。
章节 |
内 容 |
面授 |
第1章 |
免疫学概论 |
0.5 |
第2章 |
免疫器官和组织 |
自学 |
第3章 |
抗原 |
1.5 |
第4章 |
抗体 |
1.5 |
第5章 |
补体系统 |
1.5 |
第6章 |
细胞因子 |
0.5 |
第7章 |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
0.5 |
第8章 |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
1.5 |
第9章 |
B淋巴细胞 |
1 |
第10章 |
T淋巴细胞 |
1.5 |
第11章 |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
1.5 |
第12章 |
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
2.5 |
第13章 |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
2 |
第14章 |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
1 |
第15章 |
黏膜免疫 |
自学 |
第16章 |
免疫耐受 |
1 |
第17章 |
免疫调节 |
自学 |
第18章 |
超敏反应 |
2 |
第19章 |
自身免疫病 |
自学 |
第20章 |
免疫缺陷病 |
自学 |
第21章 |
感染免疫 |
自学 |
第22章 |
肿瘤免疫 |
自学 |
第23章 |
移植免疫 |
自学 |
第24章 |
免疫学检测技术 |
自学 |
第25章 |
免疫学防治 |
自学 |
合计 |
|
20 |
第一~二章 免疫学概论、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掌握免疫组织与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二)了解免疫应答的类型、特点;了解免疫学的发展、应用;了解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介绍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功能
(二)一般介绍免疫应答种类及特点,免疫学疾病,免疫学应用,免疫学的发展史
(三)详细介绍免疫组织与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四)一般介绍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免疫原性与抗原性);掌握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表位;掌握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二)熟悉抗原的种类;熟悉超抗原、佐剂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介绍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二)详细介绍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种类
(三)一般介绍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第四章 抗体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概念、英文缩写,抗体的基本结构、水解片段;掌握抗体的功能;掌握各类抗体的重要特性与功能;掌握单克隆抗体概念。
(二)了解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抗体的人工制备。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介绍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二)重点介绍抗体的结构、功能、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三)一般介绍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抗体的人工制备。
第五章 补体系统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重要的理化性质;熟悉补体活化的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点;掌握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意义
(二)了解补体的组成及命名,补体活化的调控。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介绍补体的概念、理化性状
(二)重点介绍补体的激活途径,生物学功能
(三)一般介绍补体的组成及命名,补体活化的调控。
第六章 细胞因子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共同特性,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
(二)了解细胞因子的受体,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关制剂的生物制品。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介绍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同特性
(二)重点介绍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三)一般介绍细胞因子的受体,细胞因子及其制剂的临床应用。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人白细胞分化抗原、黏附分子的概念,黏附分子的功能
(二)了解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功能、黏附分子各家族,了解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其单抗的临床应用
二 、教学内容
(一)详细介绍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黏附分子的概念。
(二)一般介绍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功能
(三)一般介绍粘附分子各家族成员,详细介绍黏附分子的功能。
(四)一般介绍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概念及英文缩写,掌握经典MHC-Ⅰ类、Ⅱ类基因组成及其表达产物HLAⅠ、Ⅱ分子的分布,掌握MHC的遗传特点
(二)了解免疫功能相关基因,HLA分子结构、功能及其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与临床医学关系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介绍经典HLA-Ⅰ类、Ⅱ类基因结构及其表达产物(HLA分子)的分布,MHC遗传特点
(二)一般介绍免疫功能相关基因,HLA分子结构、功能及与抗原肽相互作用,与临床医学关系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B淋巴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抗原受体复合物、辅助受体、协同刺激分子如CD40/CD80/CD86等)
(二)熟悉B细胞的分类,B淋巴细胞的功能(产生抗体、提呈抗原、免疫调节)
(三)了解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的发育分化过程,了解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了解B1细胞亚群的功能及其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的发育分化过程
(二)重点介绍B淋巴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
(三)一般介绍B淋巴细胞的分类、功能
第十章 T淋巴细胞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T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的发育分化过程。
(二)掌握T淋巴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及其作用(TCR-CD3复合物、CD4/CD8、CD28/CTLA-4、CD40L、CD2等);掌握T细胞亚群(初始T/效应T/记忆T、αβT/γδT、CD4+T/CD8+T、Th/CTL/Tr)、T细胞(Th/CTL/Tr)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介绍T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的发育分化过程。
(二)重点介绍T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
(三)详细介绍T细胞亚群、T细胞功能。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种类,掌握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性标志、功能特点,掌握APC对抗原的处理及提呈(MHC-Ⅰ类途径对内源性抗原处理提呈、MHC Ⅱ类途径对外源性抗原的处理提呈)。
(二)了解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分布及其分化成熟过程,了解三种专职APC细胞的特点,了解APC摄取抗原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介绍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种类和特点,详细介绍树突状细胞。
(二)重点介绍抗原提呈细胞对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处理提呈过程。
(三)一般介绍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及提呈的特点。
第十二章 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的信号要求,效应T淋巴细胞的效应)。
(二)了解T淋巴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了解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活化T细胞的转归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介绍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T细胞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分化,细胞的免疫效应)
(二)重点介绍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效应T细胞的作用
(三)一般介绍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及靶基因;一般介绍T细胞活化后转归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B淋巴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掌握体液免疫的一般规律。
(二)了解B淋巴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了解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介绍B细胞对TD抗原应答的过程
(二)重点介绍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三)一般介绍一般介绍B淋巴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效应分子);掌握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特点(模式识别受体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三)了解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介绍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应答特点
(二)一般介绍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第十五章 黏膜免疫(自学)
第十六章 免疫耐受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形成,免疫耐受机制。
(二)了解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介绍免疫耐受的概念、形成
(二)重点介绍免疫耐受机制(中枢耐受、外周耐受)。
(三)一般介绍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第十七章 免疫调节(自学)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抗体或免疫复合物、炎症因子、补体以及细胞表面受体的免疫调节),了解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
(二)了解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自学)
第十八章 超敏反应
一、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类型,各型的发生机制、常见疾病和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二)了解各型的特点、参与的主要成分及其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介绍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二)详细介绍Ⅱ、Ⅲ、Ⅳ型的发生机制,各型的常见疾病,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三)一般介绍各型的特点、参与的主要成分及其特点。
第十九章 自身免疫病(自学)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二)了解自身免病的分类及基本特征,了解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组织损伤机制。
(三)了解常见自身免疫病发病的免疫学机制。
(四)了解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二、教学内容(自学)
第二十章 免疫缺陷病(自学)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及一般特征(易发生感染、易发生肿瘤、常伴发自身免疫病、多系统累及和症状多变性、遗传倾向),了解重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XLA、选择性IgA缺陷症、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SCID等)的病因
(二)熟悉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病因
二、教学内容(自学)
第二十一章 感染免疫(自学)
第二十二章 肿瘤免疫(自学)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肿瘤抗原概念分类(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性抗原),了解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二)了解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
(三)了解肿瘤的免疫诊断与免疫治疗
二、教学内容(自学)
第二十三章 移植免疫(自学)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包括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机制
(二)了解移植排斥的防治原则(选择合适的供者;移植物和守着的预处理;受者免疫抑制状态的建立和维持;诱导免疫耐受)
二、教学内容(自学)
第二十四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自学)
一、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抗原抗体反应的常用检测方法(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的概念、原理)。
(二)了解免疫细胞的测定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自学)
第二十五章 免疫学防治(自学)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新型疫苗(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的概念、特点、常用的制剂。
(二)了解计划免疫、疫苗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实用)和应用,了解免疫治疗的概念、分类及制剂。
二、教学内容(自学)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medical microbiology)
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01110181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20)
周学时(理论学时3-5) 学分 3
课程性质 必修
适用专业 临床医学、护理等专升本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教 学 内 容 与 学 时 安 排 表(小四黑体)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与医学有关的致病性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的学科,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细菌学部分要求系统地掌握细菌学的基础知识,如细菌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及代谢、在自然界的分布,细菌的感染、致病性及检查方法,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病毒学部分要求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增殖、感染与致病性特点,以及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的主要特点。真菌学部分一般了解。教学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方法,辅之以启发性提问等方式。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可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学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
主编 李凡 徐志凯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出版年份、版次 2018年7月第9版
参考书: 1、Medical Microbiology Geo.F.Brooks,Janet S.Butel,Stephen A.Mores, 2001年11月 第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冯树异主编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
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3、《高级医学微生物学》 龙北国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总成绩=60%理论考核成绩+5%平时成绩+10%实验考核成绩+5%实验报告成绩℅+20%线上成绩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Gram染色;抗酸染色;油镜的使用;细菌特殊结构、球菌、肠道杆菌菌落观察;细菌接种;药敏实验;细菌分布调查;消毒灭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厌氧菌、真菌、钩体形态观察;病毒的培养与鉴定等。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细菌的结构与功能;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二)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排列方式。
(三)了解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主要化学组成、功能,革兰阳性、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胞膜,细胞质);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二)一般介绍细菌形态与排列方式;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细菌的生长繁殖;熟悉细菌的新陈代谢。
(二)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及无菌操作的基本概念;掌握物理消毒灭菌法。
(三)熟悉细菌的人工培养。
(四)熟悉化学消毒灭菌法。
(五)了解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六)了解细菌的理化性质;细菌的分类。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细菌的生长繁殖(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营养物质、pH、温度、气;细菌个体和群体的生长繁殖:方式、速度、生长曲线)。
(二)一般介绍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的种类,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及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细菌的分类。
(三)重点讲解消毒、灭菌、清洁、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法:种类、原理、适用范围及影响热力灭菌的因素;辐射杀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机理、种类、性质及用途)。
(四)一般介绍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防腐剂及化学疗剂。
第三章 噬菌体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噬菌体的结构与功能;温和噬菌体和毒性噬菌体的功能。
(二)熟悉噬菌体的基本形态。
(三)了解噬菌体的大小与与测量单位。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温和噬菌体和毒性噬菌体的功能。
(二)一般介绍噬菌体形态与结构。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掌握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机制。
(二)熟悉掌握细菌的变异现象。
(三)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细菌变异的现象(菌体形态与结构变异,菌落形态变异,毒力、耐药性变异);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原生质融合);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质粒,转位因子)。
(二)一般介绍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自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细菌耐药性的机制。
(二)熟悉掌握细菌的变异现象。
(三)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二、教学内容
自学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细菌的致病机制;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以及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二)熟悉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三)了解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四) 了解医院感染的概念、分类、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的毒力物质,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部位);感染的类型;正常菌群的概念。
(二)一般介绍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细菌感染的来源、细菌侵入途径。
(三)一般介绍医院感染的概念、分类、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二)熟悉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三)了解细菌感染的治疗。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血清学试验的种类;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
(二)一般介绍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第八章 球菌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球菌的致病物质,机理和所致疾病。
(二)熟悉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三)了解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奈瑟菌属的致病性(致病物质,机理和所致疾病)。
(二)一般介绍球菌的基本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第九章 肠杆菌科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肠道感染所致疾病和致病机理。
(二)熟悉肠道感染细菌的基本生物学性状。
(三)了解肠道感染细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氏菌属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肠道感染细菌生物学性状,沙门菌属的血清学诊断。
(二)一般介绍肠道感染细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第十章 弧菌属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二)熟悉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三)了解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霍乱弧菌的致病性(致病物质,机理和所致疾病);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型)。
(二)一般介绍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副溶血弧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第十一章 螺杆菌属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
(二)了解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简要介绍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所致疾病);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厌氧芽胞梭菌属的致病性及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性。
(二)熟悉厌氧芽胞梭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原则。
(三)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厌氧芽胞梭菌属致病性(致病物质,机理和所致疾病)、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点)。
(二)一般介绍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性特点;厌氧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和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三)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变异性)。
(二)一般介绍结核分枝杆菌的防治原则,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第十四章 嗜血杆菌属(自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疾病。
(二)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自学
第十五章 动物源性细菌(自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布鲁菌属、耶尔森菌属、芽胞杆菌属、柯克斯菌属、巴通体菌属等动物源性细菌所致疾病。
(二)了解布鲁菌属、耶尔森菌属、芽胞杆菌属、柯克斯菌属、巴通体菌属等动物源性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自学
第十六章 其他细菌(自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性。
(二)了解鲍特菌属、军团菌属、假单胞菌属等所致疾病。
(三)了解鲍特菌属、军团菌属、假单胞菌属等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性(致病物质,机理和所致疾病)、
(二)一般介绍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防治原则;
第十七章 放线菌(自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了解放线菌和诺卡菌等所致疾病。
(二)了解放线菌和诺卡菌等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自学
第十八章 支原体(自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支原体的致病性。
(二)熟悉支原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三)了解支原体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肺炎支原体及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
(二)一般介绍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性。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自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的致病性。。
(二)熟悉立克次体的生物学特性
(三)了解立克次体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等的致病性,外斐反应原理及应用。
(二)一般介绍立克次体的的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 衣原体(自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衣原体的致病性。
(二)熟悉衣原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三)了解衣原体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衣原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发育周期、致病性(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
(二)一般介绍衣原体的共性;衣原体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一章 螺旋体(自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苍白密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等的致病性。
(二)熟悉苍白密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等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三)了解苍白密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等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我国常见型别、抗原构造;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传播方式、三期梅毒的表现);。
(二)一般介绍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性(传播方式、临床类型)与免疫性;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直接镜检、血清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病毒的概念,基本结构,病毒增殖周期的定义、过程。
(二)熟悉病毒增殖的异常现象。
(三)了解病毒的大小形态,培养,遗传和变异。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病毒的概念,基本结构(核酸和蛋白质);病毒的增殖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释放);病毒增殖的细胞效应,病毒的异常增殖)。
(二)一般介绍病毒的大小(测量单位为纳米),形态,培养,遗传和变异。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病毒的致病作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二)熟悉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干扰素与NK细胞)。
(三)了解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病毒的致病作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对免疫系统的作用)、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干扰素与NK细胞)。
(二)一般介绍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自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病毒感染的预防。
(二)了解病毒的诊断,抗病毒治疗。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病毒感染的预防(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其他类型疫苗)。
(二)一般介绍病毒的诊断(标本的采集与送检、检测病毒的抗原与抗体、检测病毒核酸的方法。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流感病毒的抗原结构及变异。
(二)熟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的致病性。
(三)了解呼吸道病毒的微生物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流感病毒形态结构,表面抗原(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及其功能,分型、变异及其意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垂直传播与先天畸形的关系)、腺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一般介绍呼吸道病毒的微生物检查法,防治原则。
第二十六章 肠道病毒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特异性预防。
(二)熟悉其他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肠道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一般介绍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其它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第二十七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掌握急性胃肠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了解急性胃肠炎病毒的微生物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急性胃肠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轮状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一般介绍急性胃肠炎病毒的微生物检查法,防治原则。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传播方式,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检查法。
(二)熟悉肝炎病毒的分型,各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HAV、HBV、HCV、HDV、HE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检查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肝炎病毒的分型,各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HBV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传播途径,微生物检查法(HBV检测结果的分析);HAV、HBV、HCV、HE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一般介绍丁型肝炎病毒等其他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及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二十九章 虫媒病毒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乙型脑炎病毒的的生物学特征,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熟悉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性。
(三)了解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的免疫性,防治原则;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储存宿主)、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一般介绍登革热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自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常见的引起出血热的病原体,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汉坦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
(二)一般介绍汉坦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一般介绍汉坦病毒等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第三十一章 疱疹病毒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掌握常见致人类感染的疱疹病毒种类;掌握HSV、VZV、EBV、CMV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熟悉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特性;巨细胞病毒与先天性感染;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
(三)了解HSV、VZV、EBV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点(形态结构、培养、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表现),HSV、VZV、EBV、CMV的生物学性状;
(二)详细讲解HSV、VZV、EBV、CMV的致病性(原发感染、潜伏与再发感染、先天性感染)与免疫性;
(三) 一般介绍HSV、VZV、EBV、CMV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及HHV-6,7,8。
第三十二章 逆转录病毒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HIV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复制与变异、病毒受体与细胞亲嗜性、培养特性、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等;
(二)熟悉HI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致病机制,AIDS临床表现、防治原则;
(三)了解逆转录病毒的种类,HIV分型。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HIV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病毒的复制与变异、病毒受体与细胞亲嗜性、培养特性、抵抗力),防治原则;
(二)重点讲解HIV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致病机制)
(三) 一般介绍HIV分型、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抗体检测,病毒及其组分检测)
第三十三章 其他病毒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狂犬病毒、HP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熟悉狂犬病的防治原则、HPV的生物学性状;
(三)了解狂犬病毒、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狂犬病毒、HPV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一般介绍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内基小体,抗原检测)。
第三十四章 朊粒(自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朊粒生物学形状,致病性
(二)了解朊粒的诊断和防治。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prion的生物学形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三十五章 真菌学总论(自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一般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二)了解真菌的免疫性,微生物检查方法,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真菌的概念;真菌的生物学性状(结构、形态、培养特性、抵抗力)
(二)详细讲解真菌的致病性:致病性真菌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真菌性中毒症,真菌毒素与肿瘤的关系;
(三)一般介绍真菌的微生物检查方法,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第三十六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自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主要浅部感染真菌、条件致病性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二)熟悉病原性真菌的种类
(三)了解皮下组织感染真菌、其它深部感染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了解病原性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表面感染真菌、机会致病性真菌的种类、致病性;
(二)一般介绍表面感染真菌、机会致病性真菌的生物学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