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课程学习网 >> 专升本 >> 中医学 >> 正文
  • 内经选读
  • 中医学专升本《内经选读》教学大纲

    一、前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的《内经》,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之后的提高课程,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因此,学习《内经》这门课程,有利于扩大中医药人才的知识面,并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内经选读》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论主要介绍《内经》的成书与沿革,《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学术特点,《内经》的重要地位与学习方法。第二部分原文导读,从哲学思想、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养生八个章节,精选《内经》原文,并予以顺序编号,每节之下都有简要说明,以介绍该节基本内容。同时对所选原文加以校注、按语,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内经》的学术体系、科学内涵,并添加临床运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中医思维的培养、医学源流的发展。本教材所辑录原文,《素问》部分据明·顾从德刻本,《灵枢》部分据明·赵府居敬堂刻本,并统一简化为简体字,方便学生学习诵读。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内经》每篇文章所蕴含的医理,并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背诵《内经》经典原文语段。

    2. 熟悉《内经》原文选读文章内容的含义。

    3.了解《内经》的成书、沿革、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学术特征。

    按温州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医专升本教学计划,本课程总时数为24学时,以讲授为主(见附表)。

    二、《内经选读》教学内容及时数分配表

    章节

    主要内容

    学时数

    概论

     

    《内经》成书、沿革、理论体系

    2

    第一章

    哲学思想

    3

    第二章

    藏象

    3

    第三章

    经络

    自学

    第四章

    病因病机

    4

    第五章

    病证

    6

    第六章

    诊法

    2

    第七章

    论治

    2

    第八章

    养生

    2

    合计


    24

    三、讲课内容及要求

    概 论

    1. 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内经》的成书年代、作者及《内经》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

      (二)熟悉《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及《内经》的学术价值;

      (三)了解《内经》书名的含义及流传情况。

      二、教学内容:

    2. 详细讲解:《内经》的成书年代、书名含义及作者,《内经》学术体系主要内容。

    3. 重点讲解:《内经》学术体系、学术特色和认识论、方法论特点。

    4. 一般介绍:《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特征和价值.

      【思考题】

      1.《素问》、《灵枢》的通行版本是什么?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内经》书名的著作是什么?

      2.如何理解《素问》和《灵枢》的书名含义?

      3.《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是什么?

      第一章   哲学思想

      一、目的与要求

    5. 掌握精气互化、阴阳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及五行理论;

    6. 熟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三)了解“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结构。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

      1.气化理论;

      2.阴阳关系、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3.五行理论。

      (二)重点讲解: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三)一般介绍: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作用及转化;五气郁发所致病证及治疗方法。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治病必求于本”?

      2.“辛甘为阳,酸苦为阴”,阴阳分类的理由何在?  

      3. 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简述清浊升降理论的意义。

      4. 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药食气味太过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5. 试析“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机理。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的关系有哪些认识?

      第二章   藏象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藏象的概念及其内容;五脏“藏而不泻”和六腑“泻而不藏”的含义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水谷精微的吸收布散过程,以及水液的代谢过程;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神的概念及针刺必本于神的意义;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会合。

      (二)熟悉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脏腑藏泻理论的临床应用;五脏与七窍的关系及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

      (三)了解藏象理论的现代研究状况。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脉、髓、筋、气、血的生理病理;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食物精微的布散过程和水液的代谢过程。

      (二)重点讲解: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

      (三)一般介绍:全面诊察病人形神状况的临床指导意义;脾的主时。

      【思考题】

      1.脏和腑各有哪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魄门亦为五脏使”?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意义?

      3.结合《素问·经脉别论》简述饮食入胃后的输布过程。

      4.据《素问·太阴阳明论》,简述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

      5.如何理解“阳道实,阴道虚”?  

      6.从“意志思虑智”的含义说明思维的过程。

      7.简述情志过激的致病特点。

      8.简述三焦的功能?

      9.试述营卫之气的生成、特征与分布部位。

      10.营卫运行与睡眠的关系如何?有何临床意义?

      第四章   病因病机

    7. 目的与要求

    8. 掌握《内经》关于发病的基本观点;积的病因病机;阳气的生理及主要病理;阳气与阴精的关系;“百病生于气”的意义以及九气致病的原理;病机的概念及重要性;病机十九条的内容。

    9. 熟悉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

    10. 了解饮食五味以及过用对五脏的危害。

    11.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阳气的生理和病理;“百病生于气”的意义;

      (二)重点讲解:外感发病的机理;积的病因病机;阳气的生理和病理以及与阴精的关系;九气致病的原理;病机的概念及重要性。

      (三)一般介绍: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出血部位与所伤络脉的关系;饮食五味过用对五脏的危害。

      【思考题】

      1.《灵枢·百病始生》提出的外感病发病机理和传遍规律是什么?

      2.积证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3.《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阳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什么?

      4.阴精与阳气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5.试比较煎厥和薄厥的异同。

      6.饮食五味偏食过用的危害是什么?

      7.怎样理解病机十九条中的五脏病机和病证?  

      8.病机十九条中属的病机和病证是什么?

      9.病机十九条中属的病机和病证是什么?

      10.病机十九条中属风寒湿致病的病证病机是什么?

      第五章  病证

      1. 目的与要求

      2. 掌握热病的概念,传变规律;咳的病因病机;痹病的病因病机、分类、治疗及预后;痿证的证候特点;治痿“独取阳明”的机理;

      3. 熟悉热病病证的特点、预后,热病的治疗原则。咳病辩证分类的方法及治法;痹病的症状特点;痿证的病因病机。

      4. 了解热病的遗、食复和禁忌及其热病预后与胃气的关系;咳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

      5.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热病的概念、热病的传变规律、预后;咳的病因病机;引起痛证的病机;痛的病因病机;痹病的病因和发病;痿证的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

        (二)重点讲解:病证的特点、热病的治疗原则;咳的辩证分类及治法;望诊、切诊在诊断痛证中的应用;痹病的分类和治疗;痿证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

        (三)一般介绍:热病的遗、食复和禁忌、热病预后与胃气的关系;咳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咳与脾胃的关系;痹病的预后;痿证的发病规律。

      【思考题】

      1. 简述《素问·热论》外感伤寒病的辩证、传变规律、治则治法与禁忌。

      2. 简述《素问·热论》伤寒病遗复的机理和治疗原则。

      3. 简述《素问·热论》伤寒两感病的传遍次序和预后情况。

      4.“五藏六府皆令人咳”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指导价值?

      5. 五藏咳和六府咳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它们的传变规律如何?

      6.“聚于胃,关于肺”说明什么问题?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7.简述痛证的病因病机。

      8.《素问·痹论》对痹病是如何分类的?

      9.简述痹证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10.谈谈营卫失调与痹证的关系。

      11.简述五体痿的病机及症状。

      12.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有何临床指导意义?

      13.本篇提出痿证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14.简述本篇水肿病的病机、病候和治疗法则。

      第六章   诊法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四诊合参的原则。

      (二)熟悉察五色、视精明、观五脏有余不足,察四时脉象,尺肤诊等诊断方法。

      (三)了解中医诊法的现代研究。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

      (二)重点讲解:四诊合参、脉应四时。

      (三)一般介绍:脉象主病、五色善恶、察五脏精气盛衰、尺肤诊。

      【思考题】

      1.“平旦诊病”的机制和意义是什么?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言五府分别指什么?五脏失强有何临床表象?

      3.如何理解脉应四时

      第七章  论治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神不使”的道理;正治法、反治法的含义及临床运用。

      2. 熟悉标本不得的含义和危害;标本逆从的含义及意义;寒热病证的治疗。

      3. 了解体质、病位与治疗用药、服药方法的关系;心理治疗。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三因制宜、标本病传;治法临床运用及举例。

        (二)重点讲解: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及临床运用;正治法、反治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等;阴阳虚衰所致寒热的治疗法则。

        (三)一般介绍:疾病的标本与邪气的关系;心理疗法中的开导劝说法。

      【思考题】

      1.根据《素问·异法方宜论》 分析因地制宜的治疗思想。

      2.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简述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3. 如何理解《素问·汤液醪醴论》 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4. 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简述正治法和反治法的理论及其应用。

      5.如何理解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第八章  养生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治未病”的意义;肾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其五脏的关系。

      (二)熟悉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生理过程及“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三)了解顺应四时养生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养生的方法,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生理过程;“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

      (二)重点讲解:养生的原则;人体生长壮老的生理过程及肾气的作用;四时养生的理论基础 “治未病”的意义。

      (三)一般介绍:养生的意义;自然界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顺应四时养生的方法。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形与神俱”?

      2.如何理解“肾者主水,受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藏盛,乃能写?”

      3.《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养生法则有哪些?

      4.“肾气”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5.根据原文精神,简述四时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6. 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综合本文及后世医家观点说明)

       

      附录: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第一章  哲学思想

      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泻。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2. 《素问·阴阳离合论》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第二章  藏象

      1.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2. 素问·六节藏象论》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3.素问·五脏生成》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4. 素问·五脏别论》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5. 素问·经脉别论》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6.素问·太阴阳明论》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7. 《灵枢·本神》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支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8. 《灵枢·营卫生会》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第四章  病因病机

      1. 《灵枢·百病始生》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

      2.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素问玉机真藏论》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4.素问举痛论》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5.素问调经论》

      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6.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傈,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第五章  病证

      1. 素问·热论》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2. 素问·评热病论》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3. 素问·咳论》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4. 素问·举痛论》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5. 素问·痹论》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6. 素问·痿论》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7. 素问·厥论》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8. 素问·汤液醪醴论》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第六章  诊法

      1. 素问·脉要精微论》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夫脉者,血之府也。……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五藏者,中之守也。 ……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2. 素问·平人气象论》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3. 素问·五脏别论》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第七章  论治

      1. 素问·异法方宜论》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写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摰引之。

      3.素问·汤液醪醴论》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4.素问·藏气法时论》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5.素问·五常政大论》

      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

      6.素问·至真要大论》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第八章  养生

      1.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链接
    Copyright © 温州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地址:温州市学院西路268号
    邮编:32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