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课程学习网 >> 专升本 >> 中医学 >> 正文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 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课程总学时(理论48学时)

      周学时                           学分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适用专业 中医专升本

      选用教材: 《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十版),主编:张伯礼、吴勉华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表(小四黑体)

    章次

    内      容

    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导言

    0.5

    0.5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0.5

    0.5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1

    1

    各论

    46

    46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1).建立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了解各系统病症的关联,掌握每一系统疾病的共同特征;熟悉重点疾病的历史沿革;理解各疾病的概念;熟悉各系统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重点掌握疾病的辨证要点、辨证论治及治法方药。

    (2).建立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能运用中医四诊方法、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辨证论治规律及实际操作程序;能够分析中医内科各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能够对各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及其与类证的鉴别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证论治;学会常见疾病的调护,能够适时开展健康教育。

    在授课时导入临床案例、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临床见习,逐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中医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对教学内容作适度调整,在中医基础课程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医传统文化对中医临床的影响,树立学习中医内科的信心;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中医专业的热爱;树立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各家学说》等中医基础课程内容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12月第3版;

    2)周桂桐.等《临床接诊与医患沟通技能实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

    3)陈湘君、张伯礼主编.《中医内科学》(案例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4)王永炎.晁恩祥.《临床中医内科学》北京出版社.1994;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理论考试为主。

    考试题型: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共30分);

    二、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共15分);

    三、问答题(共5题,每题8,共40分);

    .病案分析题(15分)

     

    二、教学内容纲要

    总论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范围。

    (二)熟悉中医内科学学术发展源流及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三)熟悉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四)了解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体系,包括:外感六淫病证辨治、内生五气病证辨治、脏腑病证辨治概要、气血津液病证辨治。

    二、教学内容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中医内科学传统分类:外感病、内伤病。本教材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内伤杂病和部分外感病。

    (二)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介绍中医内科学四个阶段的发展历史:起源时期(战国以前)、奠基时期(战国至秦汉)、继承发展时期(隋唐至金元)、系统完善时期(明清至今),以及各阶段的代表医家、学术著作及学术成就,适当举例,增强学习中医内科学的信心。

    (三)介绍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依据、命名方法特点。

    (四)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1)以病机为核心的辨治思路

    ①“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

    ② 准确运用病机词汇

    ③ 重视脏腑病机

    2)病证结合的辨治思路

    ① 病、证、症的关系  

    ② 辨证与辨病的区别与联系

    ③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3)中医内科疾病的辨治原则

    ① 辨证原则:

       全面分析病情

       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② 治疗原则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先期治未病

    重视调摄护理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①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③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辨治概要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范围。

    2.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

    难点: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思考题:

    选择题(举例)

    1、中医内科古称什么?()

    A 疾医 B 疡医 C 太医  D 巫医 E 食医

    2、中医内科学中的外感病主要由()所致?

    A、饮食B、劳倦C、风寒暑湿燥火 D风寒暑湿燥火及疫疠之气 E 七情内伤

    3、()为内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A 《黄帝内经》 B 《伤寒论》 C 《神农本草经》 D 《本草纲目》 E 《金匮要略》

    4、张仲景开创了()的先河。

    A 卫气营血辨证 B 脏腑辨证 C 辨证论治 D 三焦辨证 E 气血津液辨证

    5、()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及证候学专著。

    A 《肘后备急方》 B 《诸病源候论》 C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D 《圣济总录》

    E 《外台秘要》

    6、后人将刘完素称为()?

    A 滋阴派 B 寒凉派 C 攻下派 D 补土派 E 清热派

    7、元·葛可久著(),是一部治疗肺痨病的专著。

    A 《元丰备对》 B 《外台秘要》 C 《十药神书》 D 《寿世保元》 E 《理虚元鉴》

    8、()是我国最早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A 《景岳全书》 B 《内科摘要》 C 《医学正传》 D 《内科学》 E 《景岳全书》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由()提出?

    A 吴又可 B 叶天士 C 吴鞠通 D 薛生白 E 王孟英

    10、()对瘀血证的论述有独到的见解?

    A 《血证论》 B 《医林改错》 C 《寓意草》 D 《类证治裁》 E 《类证治裁》

    各论

       肺系病症

    第一节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及其预后。

    (二)掌握感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三)掌握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辨证论治。

    (四)熟悉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感冒的定义、别名、文献简介、相关的西医疾病。

    (二)叙述感冒的病因病机,病因以风邪为主,冬春季节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以暑湿为主,病机重点是卫表不和。

    (三)介绍感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介绍风寒证、风热证、暑湿证、体虚感冒证的治法、方药、临床运用,治疗感冒常用中成药。

    (五)简要介绍感冒的转归预后、预防调摄,近年的治疗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感冒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复习思考题

    选择题(举例)

    1、感冒之名,最早见于()?
    A 《素问》 B《灵枢》 C 《伤寒论》 D 《内科摘要》 E 《仁斋直指方论》

    2、正气不足或卫气功能状态暂时低下是感冒的()因素。

    A 核心 B 重要 C 关键 D 决定 E 必要

    3、感冒的好发季节是()?

    A 春夏 B 夏秋 C 秋冬 D 冬春 E春秋

    4、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楚,甚则疼痛,鼻塞声重,打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白稀薄;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属于()

    A 风寒束表 B 风热犯表 C 暑湿伤表 D 阴虚感冒 E 阳虚感冒

    名词解释

    感冒

    简答题

    如何鉴别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

     

    第二节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咳嗽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及其预后。

    (二)掌握咳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三)掌握咳嗽的辨证论治。

    (四)熟悉咳嗽的治疗要点。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咳嗽的定义、别名、文献简介、相关的西医疾病。

    (二)叙述咳嗽的病因病机。

    (三)介绍咳嗽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介绍外感咳嗽及内伤咳嗽的治法、方药、临床运用,治疗常用中成药。

    (五)简要介绍咳嗽的转归预后、预防调摄,近年的治疗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关于咳嗽的病因病机、各证的辨证、治法、方药。

    (二)难点:咳嗽的病因病机。

    选择题(举例)

    1、下列哪项不是外感咳嗽的特点 (  )

    A.病程短

    B.病势急

    C.可伴有其他脏腑兼证

    D.常有鼻塞流涕、恶寒发热等肺卫表证

    E.邪气实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鉴别,下列哪项无意义(  )

    A.病程的长短

    B.起病的缓急

    C.咳嗽的多少

    D.疾病的新久

    E.属实属虚

    3、咳嗽初起,忌用(  )

    A.黄芩、冬花

    B.沙参、麦冬

    C.双花、连翘

    D.诃子、五味子

    E.半夏、陈皮

    4、痰湿蕴肺型咳嗽应选下列哪个方()

    A.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B.桑菊饮

    C. 沙参麦冬汤

    D.香苏散

    E.麻黄汤

    名词解释:咳嗽定义

    简答题:1、试述咳嗽与喘证的鉴别

           2、试述咳嗽的病因病机

    第四节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喘证的基本概念,历代研究相关文献。

    (二)掌握喘证的病因病机。

    (三)熟悉喘证的诊断及实喘、虚喘的鉴别。

    (四)掌握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五)熟悉喘证的证治要点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喘证的定义、轻重证的表现、历代研究文献简介及相关的西医疾病。

    (二)说明喘证的病因包括外感(风寒、风热)和内伤(饮食、情志、劳欲、久病)两类。病机为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主要在肺和肾,实喘在肺,虚喘当责之肺、肾两脏,涉及肝、脾。病性: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应阳气不足,致肺虚气失所主,肾虚气失摄纳,出纳失常致喘。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虚实之间常互相转化,出现虚实夹杂。

    (三)介绍喘证的诊断要点并与哮病、气短的鉴别。

    (四)介绍喘证首辨虚实、寒热、病位。治疗要点为实喘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

    (五)介绍实喘(风寒肺、表寒肺热、痰热遏肺、痰浊阻肺、水凌心肺、肝气乘肺),虚喘(肺气虚、肾气虚、喘脱)辨证依据、治法、方药、临床应用。

    (六)简介喘证的预后转归、预防调护、临证备要。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喘证的诊断要点,各证的证治方药。

    (二)难点:喘证的病因病机。

    选择题(举例)

    1下列哪项不是喘证的成因()

    A.外邪侵袭

    B.肺气虚冷

    C.饮食不当

    D.欲久病

    E.情志失调

    2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用于喘证的哪一个证型( )

    A.风寒袭肺

    B.表寒里热

    C.痰热郁肺

    D.痰浊阻肺

    E.肺气郁闭

    3最早提出喘证虚实分类法的医著是()

    A.《内径》

    B. 《医宗必读》

    C. 《景岳全书》

    D. 《证治准蝇》

    E. 《医宗金鉴》

    4下列哪一项不是实喘的表现()

    A.呼吸深长

    B.吸入为快

    C.气粗声高

    D.痰鸣咳嗽

    E.脉数有力

    名词解释:

    喘证定义  

    喘脱定义

    简答题:如何诊断喘证

    病案分析题患者,男性,19,工人。病史:5天前因衣着过少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咳嗽之症。痰吐清稀色白,无汗身痛。 自以为感冒而服用葱姜水等,微汗出,头痛消失,但余症无明显好转。前一日起,病情发生变化。现症:喘逆上气,胸部胀痛,咳而不爽,痰吐黄稠粘痰,息粗鼻煽,形寒,身热,烦闷, 无汗,口渴。舌质红,苔薄白且根部微黄、脉浮数。 要求:写出疾病中医诊断 、证候诊断与病机分析、治法、代表方名、药物 与用量、煎服法。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肺胀的基本概念。

    (二)熟悉肺胀的证候特征。

    (三)掌握肺胀的病因病机。

    (四)了解喘、哮与肺胀的关系和鉴别诊断。

    (五)掌握肺胀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六)掌握肺胀常见证型临床特点、治法、方药。

    二、教学内容

    (一)讲述肺胀的定义、别名、历代研究文献简介、相关的西医疾病。

    (二)病因为久病肺虚,感受外邪而发。病位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机为肺气亏虚,肺之体用俱损,痰瘀阻结气道,气道不利,气还肺间,肺气壅滞,导致肺体胀满,不能敛降而成为肺胀。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

    (三)介绍肺胀的诊断要点,与哮病、喘证、咳嗽鉴别。治疗原则为发作时治标为主,平时治本为主。

    (四)介绍肺胀各证的证治方药。

    (五)简介肺胀的调摄护理。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肺胀的诊断要点,各证的证治方药。

    (二)难点:肺胀的病因病机。

    复习思考题

    选择题(举例)

    1.肺胀之阳虚水泛证当选下列何法治疗()

    A.温肺散寒降逆

    B.清肺泄热,降逆

    C.涤痰祛瘀,泻肺

    D.补肺纳肾降气

    E.温阳化饮利水

    2.下列除哪一项外均是肺胀病常见的病位()

    A.

    B.

    C.

    D.

    E.

    3.肺胀的病理性质为()

    A.虚证

    B.实证

    C.虚实夹杂

    D.寒热错杂

    E.标实本虚

    4.肺胀的辨证要点主要是()

    A.辨气血

    B.辨寒热

    C.辨表里

    D.辨标本虚实,脏腑阴阳

    E.辨病情缓急

    5.肺胀见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自如沫,咳吐不利,心悸,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黯紫,脉沉细无力,当用何法治疗()

    A.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B.清肺泄热,降逆平喘

    C.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D.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E.温阳化饮,宣肺平喘

    名词解释:肺胀定义

    简答题:

    试述肺胀的诊断

    肺胀的治疗原则

     

       心系病症

    第一节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心悸的基本概念。

    (二)了解惊悸和怔忡的异同。

    (三)熟悉心悸证侯特征及主要发病机理。

    (四)掌握心悸的辨证施治及心悸重证、危侯的症状表现及一般处理。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心悸的定义、文献简介、相关的西医疾病。

    (二)叙述心悸的病因病机,病因包括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物不当。病机心神失养、邪扰心神。

    (三)介绍心悸各个证型的治法、方药、临床运用,心悸重证、危侯的症状表现及一般处理。

    (四)简要介绍心悸的转归预后、预防调摄,近年的治疗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心悸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心悸各个证型的证治方药。

    思考题(举例)

    1、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脏腑关系密切

    A 肺脾肾 B 肺脾胃 C 肺脾肝 D 肝脾肾 E 肝脾肾肺
    2、《伤寒论》提出了以()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A 甘麦大枣汤 B 炙甘草汤 C 归脾汤 D 朱砂安神丸 E 安神定志丸

    3、下列哪项不是心悸的病因()?

    A 体虚劳倦 B先天不足 C 七情所伤 D 感受外邪 E 药食不当

    4、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两方面

    A 虚实  B 寒热 C 阴阳 D 表里 E 以上都不是

    名词解释

    1、心悸

    2、缓慢型心律失常

    简答题

    如何鉴别惊悸与怔忡

     

    第二节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胸痹的基本含义及临床特征。

    (二)掌握胸痹的病因病机特点。

    (三)掌握胸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掌握胸痹常见证型的证侯特点及治法方药。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胸痹的定义、文献简介、相关的西医疾病。

    (二)叙述胸痹的病因病机,病因包括年老体弱,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情志失调,气滞血瘀、寒邪内侵。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

    (三)介绍胸痹各个证型的治法、方药、临床运用。

    (四)简要介绍胸痹的转归预后、预防调摄,近年的治疗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胸痹的证侯特点、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二)难点:对胸痹病因病机的理解。

    思考题:

    1、()明确提出了“胸痹”病名,并设专篇讨论。

    A 华佗 B 扁鹊 C 张仲景 D 皇帝 E 神农氏
    2、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

    A 《黄帝内经》 B 《伤寒论》 C 《千金翼方》 D 《丹溪心法》 E 《诸病源候论》

    3、下列哪个是胸痹的病因()?

    A 寒邪内侵 B 饮食失调 C 情志失节 D 劳倦内伤 E 以上都是

    4、胸痹的病机为心脉痹阻,其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以下不属于标实的有()

    A 血瘀 B 寒凝 C 痰浊 D 气滞 E 食积

    名词解释

    1、胸痹

    简答题

    1、请解释真心痛与胸痹的关系

    2、如何辨别胸痹病情的轻重?

    第四节    

    一、目标与要求

    (一)明确本病一般多属虚证,但也有实证及虚中夹实的病变,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虚,阴阳失交。

    (二)掌握本病常见证型的治疗及精神生活方面的调摄。

    (三)掌握多寐的主要病理变化,痰湿困脾、脾气虚弱两个证型的治法方药。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不寐的概念,说明本病可单独出现,也可能与心悸、头痛、眩晕、健忘等证同时出现。

    (二)交待不寐多由化源不足,心神失养、劳逸失调、素体不强或病后体虚,以及饮食不节引起。病属心肾两脏为主,但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病理变化主要是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病理性质有虚有实,虚者多为心失所养,实者则为邪扰心神,虚实之间互有夹杂与转化,出现由实转虚,由虚致实等情况。

    (三)介绍失眠的辨证,以审其邪正虚实为要点,并列述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的证候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四)讲解本病治疗当以补虚泻火,调整阴阳为原则,虚实夹杂,应兼顾调治。(1)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2)心肾不交证,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3)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4)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5)肝郁化火证,清肝泻火,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

    (五)说明多寐常由脾虚湿胜所引起,病理变化总属阴盛阳虚,痰湿困脾。治宜燥湿健脾,平胃汤加减。脾气不足,治当益气健脾,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三、重点与难点

    不寐的证候特点,诊断依据,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复习思考题

    选择题(举例)

    1.不寐的病机特点为:  

    A.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B.阴盛阳衰,阴阳失交

    C.胃气不和,夜卧不安

    D.阳不交阴,心肾不交

    E.痰热内扰

     

    2.虚证不寐的病理因素主要是:

    A.津液亏耗

    B.阴血不足

    C.阳气不足

    D.脾气虚弱

    E.肝郁脾虚

     

    3.下列哪项不是引起不寐的原因:

    A.胃中不和,痰热内扰

    B.思虑劳倦,内伤心脾

    C.心虚胆怯,心神不安

    D.阴虚火旺,肝阳扰动

    E.气郁痰结,阻闭神明

     

    4.肝火扰心型不寐者,宜首选:

    A.安神定志丸

    B.龙胆泻肝汤

    C.朱砂安神丸

    D.柴胡疏肝散

    E.黄连阿胶汤

     

    5.不寐属心肾不交,虚阳上扰者,宜用:

    A.琥珀多寐丸

    B.安神定志丸

    C.黄连阿胶汤

    D.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E.酸枣仁汤

     

       系病症

       

    一、目标与要求

    (一)能够说明眩晕的基本概念。

    (二)清楚提出风、火、痰、虚致眩的医家。

    (三)知道眩晕的病因病机。

    (四)能够说明眩晕的诊断与治疗要点。

    (五)能够说明眩晕五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六)了解眩晕的预防调护。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眩晕的定义、证候特点,别名,古代文献简介。

    (二)讲解眩晕的病因病机及风、火、痰与瘀血的特征和区别。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性虚者居多,基本病理为清窍失养。病理演变风、痰、火上蒙清窍,阻滞经络,可形成中风。

    (三)介绍眩晕的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四)详细讲解风阳上扰、肝火上炎、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的辨证论依据、治法、方药、临床应

    (五)简介眩晕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眩晕的病因病机及风、火、痰与瘀血的特征和区别;眩晕的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风阳上扰、肝火上炎、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的辨证论治。

    (二)难点:眩晕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复习思考题:

    选择题(举例)

    1.刘某,男,65岁。症见头晕,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证属(

    A.肝阳上亢

    B.肾精不足

    C.瘀血阻窍

    D.气血亏虚

    E.痰湿中阻

    2.治疗痰湿中阻之眩晕的主方应选(  )

    A.半夏白术天麻汤

    B.归脾汤

    C.通窍活血汤

    D.天麻钩藤饮

    E.左归丸

    3.下列讨论眩晕病理的主张,哪一条是《丹溪心法》提出的(  

    A.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 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2. 无痰不作眩

    3.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4. 无虚不作眩

    1. 某,女,40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宜( )

      A.滋养肝肾,填精益髓

      B.去瘀生新,活血通窍

      C.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D.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E.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名词解释

      眩晕

      简答题

      1、眩晕各证型的临床表现,治法和代表方?

      2、眩晕与中风的鉴别?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中风病的古医籍文献简介。

      (二)掌握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常见诱因。

      (三) 清除中风病的诊断依据及与痫症、厥证等疾病的鉴别。

      (四)掌握中风病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五)掌握中风病急性期辨证治疗。

      (六)清楚中风病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和护理。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中风病的定义: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淤,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临床主证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脑髓神机受损程度不同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两类。发病年龄多见于老年人。

      (二)古代文献简介《内经》、《金匮要略》、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仲景、李中梓、叶天士、沈金、尤在泾、王清任等医家对中风病的论述。介绍病因学上的两个阶段,唐宋以前以“内虚邪中”主论,唐宋以后“内风言论”

      (三)详细讲解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病性为本虚标实,上实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淤血阻滞,气血逆乱。基本病理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四) 介绍中风病的诊断于鉴别诊断,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五)讲述中风急性期、恢复期与后遗症期的诊断、治疗及用药。

      (六)介绍中风病的预后转归及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诊断依据;中风的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

      (二)难点:中风的病因病机,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

      复习思考题:

      选择题(举例)

      1.某患者中风后经治3月余,现症见音喑失语,伸舌偏斜。治法为( )

      A.补肾阳

      B.滋肾阴

      C.滋阴补肾利窍

      D.阴阳双补

      E.祛风除痰开窍

      2.突然昏仆,不省入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证属中风之( )

      A.中经

      B.阳闭

      C.阴闭

      D.脱证

      E.中腑

      3、患者经常出现发作性眩晕,头痛,伴有言语謇涩或一过性肢体麻木,最易引发(  )

      A.厥证

      B.痉证

      C.痫症

      D.消渴

      E.中风

      4.中风病之阴闭,应具备闭证的主要症状,其兼症除下列哪项外均是( )

      A.痰涎壅盛

      B.口臭气粗

      C.静而不烦

      D.四肢欠温

      E.面白唇暗

      名词解释

      中经络

      中脏腑

      简答题

      中风的诊断要点?

       

         脾胃病证

      第一节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胃痛是常见病,多发病,掌握胃痛的概念。

      (二)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三)掌握胃痛的治疗原则以及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和胃痛病有关饮食起居的调护。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胃痛的定义,别名,文献简介,相关的西医疾病。

      (二)介绍胃痛的病因病机,分析胃痛的病因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等引发。病机是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所致。病位在胃,与肝脾由密切关系。

      (三)介绍胃痛的诊断要点,并真心痛、胁痛、腹痛进行鉴别。

      (四)详细讲述胃痛寒邪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湿热中阻、胃阴亏虚、脾胃虚寒等证型的辨证依据、治法、方药、临床应用。

      (五)简介胃痛的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掌握胃痛的症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在对胃痛各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能独立进行胃痛病的辨证分型、处方用药。

      (二)难点:对胃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特别是合并有其他脏腑失调的复杂病机,在处方用药上能根据病机进行适当加减。

      复习思考题

      选择题(举例)

      胃痛的治疗,以下何者为主:

      A.疏肝和胃止痛

      B.调和脾胃止痛

      C.理气和胃止痛

      D.理气活血止痛

      E.益气健脾止痛

       

      以下哪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症:

      A.胃痛隐隐

      B.口燥咽干

      C.口不渴

      D.舌红少苔

      E.脉细数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症:

      A.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

      B.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

      C.嗳气频繁

      D.舌苔薄白

      E.脉象弦数

      名词解释

      胃脘痛

      简答题

      胃痛的病因病机有哪些,试予分析?

      何理解治疗胃痛之法?

       

       

      第六节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腹痛是常见病,多发病,掌握腹痛的概念。

      (二)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三)掌握腹痛的治疗原则以及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和腹痛有关饮食起居的调护。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腹痛的定义,别名,文献简介,相关的西医疾病。

      (二)介绍腹痛的病因病机,分析腹痛的病因多由外感时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劳倦内伤、跌扑损伤,腹部手术等引发。病机是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所致。病位在腹,与肝脾肾有密切关系

      (三)介绍腹痛的诊断要点,并与胃痛、积证进行鉴别。

      (四)详细讲述腹痛寒邪内阻、湿热壅滞、饮食滞、气机郁滞、瘀血阻滞、中虚脏寒等证型的辨证依据、治法、方药、临床应用。

      (五)简介腹痛的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掌握腹痛的症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在对腹痛各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能独立进行腹痛病的辨证分型、处方用药。

      (二)难点:对腹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证要点,特别是合并有其他脏腑失调的复杂病机,在处方用药上能根据病机进行适当加减。

      复习思考题

      选择题(举例)

      下列何者为寒性腹痛的疼痛特点:

      A.腹部胀痛,攻窜不定

      B.腹痛绵绵,时作时止

      C.腹部胀满,疼痛拒按

      D.腹痛急暴,得温痛减

      E.饥则痛甚,得食稍减

      感受寒邪引起腹痛的病机为:

      A.气滞血瘀

      B.寒凝气滞

      C.寒凝血瘀

      D.寒凝痰瘀

      E.气滞痰瘀

      瘀血内停型腹痛宜选方:

      A.血府逐瘀汤

      B.少腹逐瘀汤

      C.复元活血汤

      D.失笑散

      E.桃红四物汤

       

      名词解释  腹痛

      简答题:试述各型腹痛的临床表现,治法和代表方及药物组成。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泄泻的定义、相关的西医疾病、调摄护理。

      (二)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三)掌握泄泻的治疗原则以及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泄泻的定义、别名、文献简介、相关的西医疾病。

      (二)分析泄泻的病因病机,病因有外感寒、湿、暑、热等邪气,内伤有饮食,情志所伤,脏腑功能失调皆致泻。外邪之中湿邪最为重要,内伤中脾虚最为关键。关键病机是脾虚湿盛。病性有寒热虚实之别。

      (三)叙述泄泻的征候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讲解泄泻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寒、热、虚、实辨证论治。

      (五)讲解暴泻的寒湿证、湿热证、食滞证、以及久泻的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肝气乘脾的辨证依据,治法,方药,临床应用。

      (六)简介泄泻的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掌握泄泻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二)难点:鉴别诊断如泄泻与痢疾的临床鉴别;而泄泻的辨证分型论治方药是本病的难点,亦是本病学习的重点。

      复习思考题

      1.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诱发泄泻,多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腹痛攻窜,肠鸣矢气,舌淡红,脉弦。治当( )

      A.抑肝扶脾

      B.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C.清热燥湿止泻

      D.消食导滞止泻

      E.健脾化湿止泻

      2.患者,男,14岁,昨日饱食后出现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辨证属于( )

      A. 寒湿内盛

      湿热中阻

      食滞胃肠

      脾胃虚弱

      肾阳不足

      3.寒湿泄泻,若寒邪偏重,腹胀冷痛者,治疗宜用( )

      A. 藿香正气散

      B. 葛根芩连汤

      C. 四神丸

      D. 保和丸

      E. 理中丸

      名词解释

      泄泻

      治泻九法

      简答题:

      泄泻的病因和基本病机?

      第四章    肝胆

      第二节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黄疸的病证概念,了解黄疸病的分类方法。    

      (二)掌握黄疸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湿邪阻滞脾胃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熟悉急黄是阳黄的一种危重证型,阳黄与阴黄两者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以及黄疸与萎黄的鉴别。了解黄疸的预后及萎黄的概念。

      (三)熟悉黄疸辨证应以阴阳为纲,治疗大法为化湿邪,利小便

      (四)掌握黄疸各证型的辨证和治疗。

      (五)了解黄疸的饮食调护及辨病诊断知识。

      (六)熟悉萎黄的病因病机。

      (七)掌握萎黄的治法与常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讲解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提示黄疸的主要分类和讨论范围。

      (二)讲解黄疸的病因多由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它病之后引起。强调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热、寒、郁(气郁)、瘀、毒(疫毒)六种,但关键是湿邪为患。病机主要为湿邪困遏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强调指出急黄是阳黄的一种危重证型,阳黄与阴黄两者之间可以演变转化。

      (三)强调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讲解阳黄、阴黄的辨证要点,黄疸与萎黄的区别,提示与黄疸相关疾病的诊断知识。

      (四)强调说明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疫毒炽盛,阴黄寒湿阻遏、脾虚湿留等证型的症状特点。

      (五)着重强调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分证治疗:①阳黄:热重于湿证,清热利湿,佐以通腑法,用茵陈蒿汤加减。湿重于热证,除湿泻热法,用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加减。胆腑郁热证,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法,用大柴胡汤加减。疫毒炽盛证,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法,用千金犀角散加减,并服安宫牛黄丸。②阴黄: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法,茵陈术附汤加味。瘀血阻滞,鳖甲煎丸加减。

      (六)介绍黄疽消退后调治。湿热留恋,余邪未清,治当续予清热化湿、淡渗分利,茵陈四苓散加减。肝脾不调,疏运失职,治宜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饮或归芍六君子汤化裁。气滞血瘀,癥块留着,治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七)讲解萎黄与黄疸不同,萎黄肌肤萎黄不泽,但两目不黄,小便色清。

      (八)熟悉萎黄病因为虫积、食滞或失血、病后。病机为脾虚不健,气血衰少,不能荣养肌肤。

      (九)治法为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方用黄芪建中汤或人参养营汤。由钩虫引起者,配合驱虫。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黄疸各证型的辨证治疗。黄疸病的分类方法及与萎黄的鉴别

      (二)难点:黄疸病的病理变化及阳黄与阴黄的联系。

      选择题(举例)

      1.黄疸胆腑郁热证的治法是()

      A.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B.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C.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D.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E.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2.黄疸的辨证要点是()

      A.以阴阳为纲

      B.区别湿重与热重

      C.区别热重与寒重

      D.区分疫毒之盛衰

      E.以虚实为纲

      名词解释:黄疸

      简答题:黄疸如何与萎黄相鉴别

      如何辨别阳黄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的不同?

      病案分析患者,女,52岁,教师。既往有肝炎病史15年,反复出现目黄身黄,平时不规则服用中西药物,具体不详。一月前劳累后又出现目黄,身黄,黄色晦暗,伴乏力,纳少,口淡不渴,畏寒,大便不实,脘闷,腹胀,遂来诊。查见:神志清,体态偏瘦,舌质淡,苔腻,脉濡缓。巩膜、全身皮肤黄染,肝掌(+),未见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131iu∕l(0-60 iu∕l), 谷草转氨酶(ast183iu∕l(0-50 iu∕l),总胆红素 85umol∕l4-22 umol∕l.)。乙肝病原学检查):hbsag+),抗hbe+),抗hbc+),b超:慢性肝损。要求:写出疾病中医诊断、证候诊断与分析、治法、代表方名、药物 与用量、煎服法。

      第五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鼓胀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二)熟悉鼓胀的主要成因是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蛊)毒感染及黄疸、癥积等病后续发。病理主要是肝、脾、肾三脏失调,气、血、水停积腹中。

      (三)掌握鼓胀的诊断要点,掌握其与水肿的鉴别及气鼓、肠蕈、积聚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四)熟悉鼓胀辨证应分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别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以及阳虚与阴虚的不同。

      (五)掌握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水热蕴结、瘀结水留、阳虚水盛和阴虚水停等证的辨证施治。

      (六)掌握逐水剂临床应用要点,熟悉晚期危重症的转归及治疗。

      二、教学内容

      (一)讲解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二)强调说明鼓胀多由酒食不节、情志劳欲所伤、虫毒感染及其他病后导致肝脾失调,甚则累及于肾,气、血、水互结,停聚腹中而成,总属本虚标实之病证。

      (三)强调鼓胀应区别气、血、水的不同,提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鼓胀与水肿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以及晚期的危重转归。

      (四)讲解鼓胀的辨治应分虚实标本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利水或攻逐等法;本虚者当辨阳虚与阴虚的不同,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本虚标实错杂并见者,当攻补兼施。

       (五)强调说明鼓胀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水热蕴结、瘀结水留、阳虚水盛和阴虚水停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六)强调说明鼓胀各证的治疗。①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法,柴胡疏肝饮合胃苓汤加减。②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法,实脾饮加减。③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法,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加减。④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法,调营饮加减。⑤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法,附子理苓汤、济生肾气丸加减。⑥阴虚水停证,柔肝滋肾,养阴利水法,六味地黄汤、一贯煎加减。

      (七)强调说明逐水剂的运用,昏迷、出血等危重症的救治,介绍护理调摄等问题。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熟悉鼓胀的诊断要点及如何区分气、血、水臌。掌握鼓胀辨治原则及各证型的辨证施治。

      (二)难点:逐水剂的应用。

      选择题:

      1、鼓胀的病位是()

      A.肝胆

      B.心肝肾

      C. 肝脾肾

      D.肺肾

      E.心肝肺

      2、鼓胀的主症不包含下列哪项()

      A.腹胀大如鼓

      B.皮色苍黄

      C.脉络暴露

      D.下肢浮肿

      E.腹中癥积坚硬

      3、下列哪项不是气鼓的特征()

      A.扣之如臌

      B.嗳气或矢气则舒

      C.腹皮青筋显露

      D.腹部膨隆

      E.腹部按之空空然

      4、臌胀的病因病机不包括 ()

      A.情志郁结,气失条畅

      B.砂石、虫体阻滞胆道

      C.黄疸、积聚等病,迁延日久

      D.嗜酒过度,饮食不节,滋生湿热

      E洗澡、游泳于于血吸虫之河流中

      名词解释:鼓胀定义

      简答题:简述鼓胀形成与脏腑的关系。

         肾系病

      第一节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水肿的概念、病因、病机,及各证候的主症、治法及方药。

      (二)熟悉水肿病的发病因素及肺、脾、肾在水肿病机中的作用。

      (三)明确水肿病以阴阳为辨证纲领,治疗以发汗、利水、攻逐、健脾、温肾为大法。

      (四) 了解:水肿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断、转归预后和临证要点。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水肿的定义、别名、文献简介、相关的西医疾病。

      (二)阐明水肿病的病因病机,病因是由于外感风邪(寒、热)、水湿浸渍、疮毒内归,以及饮食劳欲所致。基本病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病位在肺、脾、肾,以肾为关键。

      (三)介绍水肿病的证候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讲述水肿病的辨证以阴、阳为纲,阳水属实,阴水多为本虚标实,阳水阴水可互相转化。介绍水肿病的治疗原则。

      (五)详细介绍阳水风水泛滥、湿毒浸淫、水湿浸渍、湿热壅盛证,阴水脾阳虚衰、肾阳衰微、瘀水互结证辨证依据、治法、方药、临床应用。

      (六)简介水肿病的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水肿的概念、病因、病位、病性、主要病机、病机转化规律、辨证要点、治疗大法及分证治疗。

      (二)难点:病因病机的理论认识。

      复习思考题

      1.水肿的病理是(  )三脏功能失职,三焦不利,津液不化而致。

      A.肺、脾、肾

      B.肝、脾、肾

      C.心、肝、肾

      D.肺、肝、肾

      E.心、脾、肾

      2.哪本著作最早对“水”的病因病机,症状,发病脏腑都有所阐述,并提出采取发汗、利尿、荡逐水积等方法,为后世认识水肿奠定了理论基础?(  )

      A.《黄帝内经》

      B.《金匮要略》

      C.《景岳全书》

      D.《严氏济生方》

      E.《医门法律》

      3.以下哪项不是水肿的病因(  )

      A. 风邪袭表

    1. 热毒炽盛

    2. 外感水湿

      D. 饮食不节

      E. 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名词解释

      水肿

      简答题:阴水与阳水如何鉴别?

      第二节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淋证的发病原理和辨病知识。

      (二)熟悉淋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三)掌握各种淋证的证治及相关联系。

      (四)熟悉尿浊的病理、治疗原则和证治。

      二、教学内容

      (一)讲解淋证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简述古代对淋证的分类。

      (二)强调淋证的病因病理主要是肾虚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三)讲解热淋、血淋、气淋、膏淋、石淋、劳淋的临床特征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指出淋病初病属实,以清利为主;久病多虚,以补益为主。本虚标实者,当补益清利兼施。

      (四)强调各种淋证的证治及调护知识。

      (五)附述尿浊的概念与膏淋的异同点。

      三、重点与难点

      淋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各证型的证治。

    1. 治疗血淋虚证,应首选(  )

      A.知柏地黄丸加减

      B.小蓟饮子

      C.石韦散

      D.八正散

      E.沉香散

      2.中年女性患者,尿频、尿急、腰腹拘急疼痛3天,伴寒热起伏,口苦呕恶,大便多日一行,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治疗应(

      A.疏导理气,通淋利尿

      B.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C.清热利湿通淋

      D.清心利尿

      E.排石通淋

      3.患者,男,45岁。尿混浊反复发作3个月,尿如米泔水,伴尿道热涩疼痛、尿频、尿急、腰腹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应治以(  

      A清热利湿通淋

      B清热收敛

      C疏肝泄热

      D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E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名词解释

      淋证

      血淋

      简答题

      简述淋证的病因病机、病位及分类?

      病案分析

      患者,男,61岁,膀胱肿瘤术后1周,输尿管造口,发热1周,小便黄浊,少腹部疼痛,右侧腹部皮下轻度水肿,纳差,舌红,苔少,脉细数。尿常规示白细胞+++/HP,红细胞+/HP,尿培养提示大肠埃希菌。

      分析该病的诊断病名证候分析证型治法代表方(药物组成)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郁病的基本含义。

    (二)了解郁病与西医的相关疾病。

    (三)掌握郁病的病因病机。

    (四)掌握郁病的诊断及与噎膈、癫病的鉴别要点。

    (五)掌握郁病的治疗原则,了解精神治疗的重要性。

    (六)掌握郁病肝气郁结证、气郁化火证、痰气郁结证、心神失养证、心脾两虚证、心肾阴虚证等证型的辨证论治。

    (七)了解郁病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郁病的定义、历代文献简介、相关的西医疾病。

    (二)介绍郁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其中肝气郁结为最基本的病机

    (三)讲述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证候特征、病史、性别是诊断依据。与虚火喉痹、噎膈、癫病的鉴别。

    (四)讲述郁病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强调精神治疗的重要意义。

    (五)详细讲述各证型之辨证依据、治法、方药、临床应用。

    (六)简介郁病的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郁证的辨证要点和临床各证型的辨证论治方法。

    (二)难点:郁证的脏腑病理传变以及各种郁证病理产物互为因果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女性多发,为哪本著作(  )

    A.《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B.《医学正传》

    C. 《临证指南医案》

    D.《素问·举痛论》

    E. 《景岳全书》

    2.《丹溪心法·六郁》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六郁之说,分别为(  )

    A.气、瘀、火、风、湿、痰

    B.气、血、火、食、湿、痰

    C.气、瘀、火、寒、湿、痰

    D.气、血、火、食、风、痰

    E.气、瘀、火、食、寒、痰

    3.王清任对郁证中血行郁滞的病机作了必要的强调,对于(  )治法在治疗郁证中的应用做出了贡献。

    A. 行气开郁

    B. 疏肝健脾

    C.健脾化痰

    D.活血化瘀

    E.通络止痛

    4.郁证的病位主要在(  )

    A.肺

    B.肝

    C.心

    D.肾

    E.脾

    名词解释

    郁证

    简答题

    郁证肝郁化火的临床表现及治法,代表方?

    病案分析:

    患者赵某,女,48岁。表现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失眠健忘,头晕神疲,面色无华,纳差,舌质淡,脉弦。分析该病的诊断病名,证候分析,证型,治法,代表方及药物组成。

    第三节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痰饮的基本概念。

    (二)了解悬饮和胸痹、溢饮和风水证、支饮与肺胀的异同。

    (三)熟悉痰饮证侯特征及主要发病机理。

    (四)掌握痰饮的辨证施治。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痰饮的定义、文献简介、相关的西医疾病。

    (二)叙述痰饮的病因病机,病因以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倦久病,中阳素虚,脏气不足,实是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

    (三)介绍痰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介绍四饮各个证型的治法、方药、临床运用。

    (五)简要介绍痰饮的转归预后、预防调摄,近年的治疗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痰饮因病机,诊断要点,四饮各个证型的证治方药。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广义痰饮定义

    简答题:悬饮与胸痹的鉴别诊断

    选择题:

    1、痰饮的治疗原则是()

    A.温化痰饮,健脾温肾

    B.泻肺祛饮

    C.理气和络

    D.滋阴清热

    E.发表化饮

    2、下列哪项不是狭义痰饮()

    A.痰饮

    B.支饮

    C.溢饮

    D.流饮

    E.悬饮

    3、痰饮饮停胸胁,可选方( )

    A、肾气丸

    B、苓桂术甘汤

    C、五苓散

    D、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E、沙参麦冬汤

    4、下列与痰饮形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A、心、肝、肾、脾

    B、心、肝、脾

    C、肺、脾、肾

    D、心、肾

    E、肝、脾、肾

    第五节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汗证的概念及证候特征。

    (二)熟悉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的区别。

    (三)掌握汗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四)掌握汗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

    (五)了解与汗证相关的西医疾病。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汗证的定义、别名、文献简介、相关的西医疾病。

    (二)介绍汗证的病因病机,阐明汗证的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而形成汗证。

    (三)讲述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黄汗的区别,从出汗的特点及伴见症状进行区别。脱汗见于病情危急时,战汗见于急性热病,而黄汗为湿热内郁之征。

    (四)介绍汗证的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虚证当益气、补血、养阴、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五)详细介绍肺卫不固、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证的辨证依据、治法、方药、临床应用。

    (六)简介汗证的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汗证的辨证要点和临床各证型的辨证论治方法。

    (二)难点:汗证的病因病机及其演变。

    复习思考题

    汗证,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辨证属:

    A.肺卫不固证

    B.心血不足证

    C.阴虚火旺证

    D.邪热郁蒸证

    E.脾胃虚弱证

     

    汗证,自汗或盗汗,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辨证属:

    A.肺卫不固证

    B.心血不足证

    C.阴虚火旺证

    D.邪热郁蒸证

    E.脾胃虚弱证

     

    汗证,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洪热,苔薄黄,脉弦数。辨证属:

    A.肺卫不固证

    B.心血不足证

    C.阴虚火旺证

    D.邪热郁蒸证

    E.中焦湿热证

    名词解释

    战汗:

    盗汗:

    简答题

    试述汗证各证型的临床表现,治法和代表方及药物组成。

     内伤发热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内伤发热的含义及证候特点。

    (二)熟悉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三)掌握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

    (四)掌握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及常见证型的治法、方药。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内伤发热的临床证候特征,以低热为多见,有时也可为高热,也有患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并说明与外感发热的鉴别诊断。

    (二)叙述内伤发热病因以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主。病位涉及多个脏腑,病机重点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三)明确内伤发热辨证要点,必须辨明虚实,实证应辨其气滞、痰湿;虚证者应辨其气血阴阳不足及脏脏的虚损。

    (四)分别讲解内伤发热各证候的症状特点,肝郁发热以疏肝理气,清肝泻热为主,加味逍遥散加减;瘀血发热以活血化瘀为法,血府逐瘀汤加减;血虚发热者以益气养血为法,方用归脾汤;阴虚发热者以益气补血为法,方用归脾汤加减;阴虚发热者以滋阴清热为法,方用清骨散加减;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痰湿郁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阳虚发热者以温阳补肾,引火归元为法,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五)简要介绍内伤发热的调护及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伤发热的辨证要点和临床各证型的辨证论治方法

    难点:虚证发热的表现及治疗

    复习思考题:

    提出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发热的医家是:

    A.唐容川

    B.王肯堂

    C.王清任

    D.朱丹溪

    E.王伦

     

    下列哪一项不是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鉴别要点:

    A.发病急缓

    B.病程长短

    C.发热高低

    D.发热初期是否伴有头身痛、恶寒、鼻塞等

    E.发热是在上午还是午后

     

    阴虚发热型内伤发热,下列哪些最有临床诊断意义:

    A.午后发热

    B.夜间发热

    C.时觉身热心烦

    D.发热而形寒怯冷

    E.骨蒸潮热,手足心热

     

    气郁发热型内伤发热的特点是:

    A.发热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

    B.午后或夜间发热

    C.热势随病人情绪变化而波动

    D.五心烦热

    E.骨蒸劳热

    名词解释:甘温除热

    简答题:

    如何鉴别外感与内伤发热?

    试述内伤发热的型主证、治法和代表方剂及药物组成

     

    第八节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虚劳的发病与气血阴阳及五脏的关系。

    (二)了解虚劳的预后与调摄护理。

    (三)熟悉虚劳的含义及证候特征。

    (四)熟悉虚劳与肺痨及其他疾病虚证的区别与联系。

    (五)掌握虚劳的治疗要点及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虚劳的定义、别名、文献简介、相关西医疾病。

    (二)介绍虚劳的病因病机,由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大病久病、误治失治等多种原因所导致,主要病机是五脏气血阴阳的亏虚。

    (三)阐明虚劳的诊断及其与肺痨、其他疾病虚证的鉴别。

    (四)讲解虚劳的辨证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以及在病机上的相互影响。

    (五)介绍虚劳的治疗以补益为基本原则,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并结合五脏病位施治。

    (六)分别讲述气虚(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虚(心血虚,肝血虚)、阴虚(肺阴虚,心阴虚,脾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阳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之辨证依据,治法,方药,临床应用。

    (七)简介虚劳的预后及调摄护理。

    三、重点与难点

    虚劳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虚劳的证治方药。

    复习思考题

    首先提出“虚劳”病名的著作是:

    A.《内经》

    B.《金匮要略》

    C.《难经》

    D.《医宗必读》

    E.《诸病源候论》

    虚劳,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苔薄白,脉弱。辨证属:

    A.肺阴虚证

    B.肺气虚证

    C.心气虚证

    D.脾气虚证

    E.肾气虚证

     

    虚劳,心悸,气短。劳则尤甚,自汗,神疲乏力,苔薄白,脉弱。辨证属:

    A.肺阴虚证

    B.肺气虚证

    C.心气虚证

    D.脾气虚证

    E.肾气虚证

     

    虚劳,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苔薄白,脉弱。辨证属:

    A.脾胃阴虚证

    B.肺气虚证

    C.脾阳虚证

    D.脾气虚证

    E.肾气虚证

    名词解释虚劳

    简答题如何鉴别虚劳和肺痨?

    病案分析题林某,女,54岁。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因经常加班加点,近半年感到体倦乏力,纳呆便溏,心悸气短,健忘失眠,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请回答:请写出: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代表方及方药组成。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癌病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二)了解癌病的发病机理、诊查要点和辨证要点。

    (三)熟悉癌病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基本治疗原则。

    (四)熟悉癌病的证治分类

    二、教学内容

    (一)讲解癌病是指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的一类恶性疾病。后期均可表现为消瘦、乏力、发热、疼痛等症状,不良预后。提示本节所讨论的西医疾病范围。

    (二)讲解癌病的发病由内、外因之分。在外为感受六淫邪毒;在内则七情怫郁、饮食不调,素有旧疾,或久病伤正、年老气衰。

    (三) 讲解癌病的病机为内外合邪,正虚邪结。气郁、血瘀、痰凝、湿聚、热毒是形成癌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四) 讲解癌病的诊断方法,要注意与类似疾病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五)讲解癌病的辨证应辨脏腑病位、辨病邪性质、辨标本虚实、辨脏腑阴阳气血、辨早期晚期。

    (六)强调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是治疗癌病的基本原则。初期邪盛正虚,当先攻之;中期予攻补兼施,祛邪扶正;晚期正气大伤,不耐攻伐,当以补为主,扶正培本以抗邪气。

    (七)详细讲解气郁痰瘀证、毒热壅盛证、湿热郁毒证、瘀毒内阻证、气阴两虚、气血双亏证的辨证依据、治法、方药、临床应用。

    (八)提示抗癌中草药的临床应用。

    三、重点与难点

    癌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和分证论治。

    复习思考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恶性肿瘤的特点:

    A.生长快速

    B.质地坚硬

    C.与周围组织粘连

    D.早起症状隐匿

    E.肿块表面光滑

     

    肿瘤患者证见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或胀痛不适,或隐痛或刺痛,善太息,神疲乏力,纳呆食少,便溏或呕血、黑便,或咳嗽咳痰,痰质稠黏,痰白或黄白相兼;舌苔薄腻,质暗隐紫,脉弦或细涩。代表方用:

    A.犀角地黄汤合犀黄丸

    B.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

    C.血府逐瘀汤

    D.生脉地黄汤

    E.越鞠丸合化积丸

     

    肿瘤患者证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唇甲色淡,气短乏力,动辄尤甚,伴头昏心悸,目眩眼花,动则多汗,口干舌燥,纳呆食少;舌质红或淡,脉细或细弱。代表方用:

    A.犀角地黄汤合犀黄丸

    B.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

    C.血府逐瘀汤

    D.生脉地黄汤

    E. 十全大补丸

    名词解释 癌病

    简答题 分别说明癌病不同病期的证候特点

     

    十一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    

    一、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痹证的含义、范围及研究进展。

    (二)熟悉肢节痹证的病因病机及病理转归

    (三)掌握肢节痹证的临床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及与痿证等病鉴别要点。

    (四)掌握肢节痹证的证治内容。

    (五)了解与痹证相关的西医疾病。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痹证的定义、别名、文献简介、相关的西医疾病。

    (二)介绍痹证发病的病因病机,病因为感受风、邪、寒、热、湿之邪。基本病理是经络闭塞,气血不通,脉络绌急。病位主要在经络、关节,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

    (三)讲述痹证的诊断要点并与痿证进行鉴别。

    (四)介绍痹证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为祛邪通络,缓急止痛。

    (五)分别讲述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肝肾虚痹证的辨证依据,治法方药,临床应用。

    (六)简介痹证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①痹证的基本概念。②病因病机、证候特征。③痹证日久的转化规律。④辨证论治与预防调摄。

    (二)难点:①痹证概念及其分类。②痹证病机特点与转化规律。③治疗原则与分证论治。

    复习思考题

    1.痹证的病理主要是:

    A.素体阴虚,阴血无以濡养筋络

    B.素体阳虚,阳气不得布达周身

    C.气血为病邪闭阻,运行不畅

    D.素体气虚,无力推动气血运行

    E.湿邪兼夹风寒,闭阻筋络

     

    2.痹证日久,肝肾亏损,首选方剂是:

    A.蠲痹汤

    B.三痹汤

    C.桃仁饮

    D.独活寄生汤

    E.炙甘草汤

    3.治疗行痹的首选方是:

    A.桂枝芍药知母汤

    B.桂枝汤

    C.防风汤

    D.麻黄汤

    E.越婢汤

    4.下列方剂中,哪项是治疗痰瘀痹阻痹证的代表方剂:

    A.三痹汤

    B.防风汤

    C.双合汤

    D.白虎加桂枝汤

    E.大秦艽汤

    名词解释

    痹证

    着痹

    简答题

    分别说明痹证风、寒、湿、热偏盛的症状特点及其代表方剂。

    理论课时分配(48学时)

    章名

    课时

    章名

    课时

    总论

    2

    便秘

    自学

    感冒

    2

    胁痛

    自学

    咳嗽

    2

    黄疸

    2

    哮病

    自学

    积证+聚证

    自学

    喘证

    2

    鼓胀

    2

    肺痈

    自学

    瘿病

    自学

    肺痨

    自学

    疟疾

    自学

    肺胀

    2

    水肿

    2

    肺痿

    自学

    淋证

    2

    心悸

    2

    癃闭

    自学

    胸痹

    2

    阳痿

    自学

    心衰

    自学

    遗精

    自学

    不寐

    2

    郁证

    2

    头痛

    自学

    血证

    自学

    眩晕

    2

    痰饮

    2

    中风

    2

    消渴

    自学

    痴呆

    自学

    汗证

    2

    癫狂

    自学

    内伤发热

    2

    痫症

    自学

    厥证

    自学

    胃痛

    2

    虚劳

    2

    胃痞

    自学

    肥胖

    自学

    呕吐

    自学

    癌病

    2

    噎嗝

    自学

    痹证

    2

    呃逆

    自学

    痉证

    自学

    腹痛

    2

    痿证

    自学

    泄泻

    2

    颤证

    自学

    痢疾

    自学

    腰痛

    自学

链接
Copyright © 温州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地址:温州市学院西路268号
邮编:325027